LOGO

精選書展

  • 是與有
      在「是」的面向裡,存有在愛中實現,   唯有啟動「愛」,人才能跨越人我的藩籬   馬賽爾是與雅斯培並稱的當代存在主義思想家,其存在哲學建基於自身的經驗,而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是與有》是馬賽爾的第二本《形上日記》,記錄他對「存在」的省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體驗到「存在」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不能被當成抽象的符碼。   在本書中,他舉出「是」(Being)與「有」(Having)兩種存在的面相。在「有」當中,我們把人對象化,當他是工具、計算他、不在意他自身的歷史、情感或本質,這是有主客之分的二元對立關係。   在「是」當中,我們卸下社會面具,以自己...
  • 情典的生成:張學與紅學
      自傳的改寫、神話的變形、創傷的揭露、疾病的隱喻、離散的困境……文學扣連生命的永恆命題,從張愛玲溯回《紅樓夢》,俱是愛情   張愛玲上追紅樓,下開後現代,她一個人走了好幾代,並以愛情將小說推向最前衛之處。   周芬伶三十年張學與紅學研究集成   追溯情典文本的生成   張愛玲如何在抒情傳統中別開生面成為聖手   以張愛玲為核心,上溯兩百年前《紅樓夢》的情癡幻愛,下推現代文學中創傷、疾病、流亡離散的女性書寫脈絡,深度分析張愛玲一生不斷變體轉譯的自傳書寫與古典小說的互文交織,她彌合古典與現代的分裂,追溯傳統,將之現代化,而愛情這亙古不衰的主題,正是她把握的關鍵,愛情是她最大...
  • 閱讀生命政治
    ★ 透過對原典的細讀與考掘,思索當代生命政治的情境及其多元論述。 ★ 我們如何與看不見盡頭的「例外狀態」共存? 如何從哲學層次思考並承接這個時代所給予的挑戰? 自古以來,人類為什麼這樣活著,就是生命政治的課題。 特別收錄:新冠肺炎下的生命政治思想論戰   =========================================   生命政治(Biopolitics)   一門跨越政治學與人類生物學的學門,觸及的領域包括經濟學、醫學、哲學、法學、社會學甚至神學。   主要關懷為對實質生命的保護、管理、排除與界線維護。   ===================...
  • 離.返.留.守:追尋一九六○—七○年代沖繩的臺灣女工
    一九六○至七○年代的臺灣農村女性,她們為何跨海移動,追尋的又是些什麼?   臺灣,曾經是一個送出女性移工的地方,那麼,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結構底下造成了這個現象,身處其中的她們主體性又是什麼?這是本研究的起點,我想叩問的是:女性如何看待移動、移動加諸給女性的意義到底為何、女性為什麼要移動、女性透過移動想追尋什麼、又想擺脫什麼?   ──邱琡雯,本書作者   宛如歷史的輪迴與再現;處處缺工的臺灣,也曾有過大量送出季節性農業移工的時代。   在跨國移動尚屬困難的上個世紀六〇至七〇年代,當時的臺灣仍處戒嚴狀態,位於臺灣西部傳統農業地區的嘉義大林,如何與隔海超過一千公里且鮮為人知的沖繩...
  • 自治之夢:日治時期到二二八的臺灣民主運動
    ☆★對於一九二○年代臺灣民主運動先行者們的致意☆★ #本書原名《百年追求卷一.自治的夢想》   那是智識解放、民主初萌的時刻;   日治之下的臺灣知識青年們,   喊出「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追尋島國自治的夢想。   在嚴酷高壓的時代,少數人不計個人利害,勇於挺身對抗。雖然這一波民主運動遭到重擊,並未能達成改造臺灣社會的目標,但前人的勇氣與努力,足以讓我們產生信心,不致悲觀喪志。日治時期的民主運動過程也提示我們,積極公共參與、為群體獻身是高貴的美德……這些為公共獻身的勇者,應該成為典範,被大眾所熟知,成為臺灣社會的共同記憶。──陳翠蓮   一九二○年代日本大正時期,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