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淑敏,前香港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副教授,藝術史學家。1980年初隨已故嶺南派大師楊善深習畫,對中、西繪畫發展充滿好奇。1994年辭去任職多年的護士工作,到香港大學藝術系修讀藝術史,2004年取得博士學位,論文探討中國繪畫現代性的問題。2005年到嶺南大學任教,2007年開始研究藝術的本質和早年的香港藝術發展史,2021年退休。
中文著作有《對焦中國畫》(香港三聯,2009)、《張大千與現代中國畫》(香港信諾文化,2007)、《創作無障礙——一個為讀寫障礙初中生而設的藝術倡導計劃》(香港東華三院,2013)、〈「游于藝」的境界 : 曾榮光(1926–2005)的藝術追求〉(輯於唐錦騰〔編...
-
走揣新時代的台文詩,鼻著台語文的新氣味
鄭順聰頭一本台語有聲詩集,各界好聲深情獻讀
多元跨界跨語作家鄭順聰,找回母語台語靈活的氣口聲韻,展現具象物事,更藉由台語優美的修辭內裡,鍛造抽象靈思。歷時五年,詩人找回真正的聲音、唯一的言語,貼合心思感情,進行語言的雕琢、實驗與開拓,完成一部新時代、新氣味的樂暢歌詩。跨界共鳴,名聲唸讀,打開台語詩的閱聽新體驗。
-
劉吶鷗的視覺化小說為何會從台灣登陸到上海租界?
穆時英如何運用小說視覺化表述,表現上海貧富懸殊的半殖民地處境?
張愛玲又如何以這種方法對傳統和現代中國做出觀察與反思?
小說作為現代中國人想像、敘述「中國」的開端,由梁啟超提倡「新小說」起,經歷了過百年的變化。不論在形式或內容上,小說的種種改變均與現代中國社會各方面的變化息息相關。王德威在一九九三年提出關注「想像中國」的議題,思考國人怎樣通過小說這種敘事模式去想像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視覺、性別與權力:從劉吶鷗、穆時英到張愛玲的小說想像》一書中,作者梁慕靈以「視覺性」的角度,審視小說另一種想像中國的方法,目的在於重現當...
-
作者簡介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當代最重要的文學理論、文化理論家、批評家、亦為研究西方後現代主義巨擘。
1934年4月出生於美國克里夫蘭,在耶魯大學獲得碩博士學位,博士研究論文主題為《沙特:一種風格的起源》。耶魯畢業後,歷任哈佛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達戈分校、耶魯大學、杜克大學,現任美國杜克大學比較文學與批評理論講座教授。詹明信為新馬克思主義重要學者,理論專著《馬克思主義與形式》Marxism and Form(1971)、《語言的牢籠》The Prison-House of Language(1972)、《政治無意識》The Political Unco...
-
作者簡介
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m
女性主義史學家。史丹福大學性別研究中心研究員。1991年獲得法國學術教育最高榮譽「學術界棕櫚葉勳章」,有大量學術著作,被翻譯成二十種語言。如《乳房的歷史》、《太太的歷史》、《閨蜜:說八卦、宮鬥劇,女人總是為難女人。歷史上難道沒有值得歌頌的真摯情誼?》、《法式愛情:法國人獻給全世界的熱情與浪漫》,本書為亞隆的最後一部作品。
相關著作:《法式愛情:法國人獻給全世界的熱情與浪漫》《閨蜜:說八卦、宮鬥劇,女人總是為難女人。歷史上難道沒有值得歌頌的真摯情誼?》
譯者簡介
劉卉立
政治大學資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