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精選書展

  • 家鄉裡的異鄉人:美國右派的憤怒與哀愁
    第十五章 不再是異鄉人:承諾的力量 在一名茶黨狂熱者的陪伴下,我開車前往紐奧良湖濱機場(Lakefront Airport)參加川普的造勢大會,此時的川普是正在崛起路上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回到家後,我問了我的新朋友以及舊識,瞭解他們對川普的看法。 回顧我過往的研究,我發現整個場景都是為川普的崛起而設。一共有三個要素加在一塊。自從一九八〇年以來,幾乎與我交談過的人都感到經濟基礎不甚穩固,這個事實使他們做好對抗「重分配」觀念的準備。他們也覺得自己在文化上被邊緣化:他們對墮胎、同性婚姻、性別角色、種族、槍支管制和邦聯旗(Confederate flag)的看法,全都遭到全國媒體訕笑,被當...
  • 家鄉裡的異鄉人:美國右派的憤怒與哀愁
    自由派來到川粉票倉,理解異溫層為何深信 他們的美國夢被插隊?   跨越政治分歧的暖心鉅作   同理卻不流於濫情,厚實敘事搭以深刻分析   ★本書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2016年,川普以政治素人之姿當選美國總統,媒體界譽之為黑天鵝效應,而自由派則視之為平權運動的反挫。社會學家霍希爾德(Arlie R. Hochschild)造訪路易斯安那州,該地是茶黨(Tea Party)運動的重鎮,孕育出無數死忠的右派群眾,堪稱川普現象的推手。作者發現,她這些右派朋友的主觀感受,和他們的客觀處境往往相互矛盾:他們明明是環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卻否認氣候變遷;他們明明是最需要福利救助的社...
  • 我受傷,故而我存在:關於種族創傷,亞裔美國人的少數者感受
    我從小受到的教養及教育都要我取悅白人, 就算宣稱要為自己而寫,我的自我當中仍有一部分想取悅他們。 我到底天殺的在這裡做什麼? 這個人生是怎麼回事? 《時代》雜誌評選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層層剖開亞洲肌膚下的創傷 ★2021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美國圖書獎獲獎作品 ★2020年《時代》《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 ★《怒嗆人生》幕後推手A24即將推出改編影集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獲獎評語:   「前所未見,說出這樣的故事需要勇氣,而其分析一針見血又發人深省。」   身為韓國移民的女兒,洪朴凱西打從有記憶以來,就一直想證明自己的存在。在美國出生成長的...
  • 相信樹的人
    成為追蹤師 我是從他所寫的書找到他的。前幾年,一套名為「追蹤師」的系列書籍在臺灣掀起一陣討論,這部描述美國白人男孩和印第安老人學習阿帕拉契族與自然共處智慧的套書,是作者湯姆.布朗(Tom Brown)的親身經驗,他在紐澤西州創辦的追蹤師學校(Tracker School)也和一般野外求生或挑戰極限體能的冒險學校不同。李後璁,一位原本在醫院工作的年輕放射師,在讀了「追蹤師」系列一年後,離職前往美國學習成為追蹤師。修業結束,他接著踏上北方的阿拉斯加,尋訪《阿拉斯加之死》主人翁克里斯最後長眠的巴士,並將這些經歷寫成《阿拉斯加歸來――松林青年的奇幻之旅》一書。 他在書中以趣味、直白、偶爾挾...
  • 媽媽們:清潔工媽媽與她們的第二人生
    以為書名有「媽」字的作品,總是唉聲嘆氣的,事實上本書也的確如此,卻不知道怎麼讀完以後,那些哀嘆顯得那麼暢快呢?也許多年來,我們認知中的「媽媽們」是連這點小小的哀嘆都不被允許的吧。話雖如此,讀到中段,一股恐懼從腳底板爬來,一不小心書裡頭的故事就會變成自己的,又寂寞又悲傷,卻又那麼不吝嗇在受傷以後給予愛的模樣,真是讓人好生氣又好同意。於是乎,竄出來的恐懼又變得平平靜靜,畢竟天大的難關,無論如何還是難不倒「媽媽們」,對吧? ──郝妮爾│作家 這是一個赤裸而坦誠的中年阿姨愛慾錄,滿是不堪,卻不斷發射出直球對決的真性情。 ──黃珮珊│慢工出版社總編輯 媽媽不是只有在家裡打掃、為了孩子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