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作者:莊仲平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22-08-3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571474762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72頁頁
開數: 15 x 21 x 1.36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國內外文學創作

定價:NTD$ 320
優惠價:NTD$ 288
庫存 > 有

作者介紹

莊仲平

  英國里茲大學工程碩士,常年從事海內外工程。母親年少赴日學習洋裁,作者自幼在母親忙碌的身影下成長,對於服裝美學耳濡目染。見證一個日治時代以來的庶民生活和裁縫故事。
  
  著有《提琴的祕密:提琴的歷史、美學與相關的實用知識》、《提琴之愛:那些人,那些事》、《提琴工作室裡的樂章》、《琴弓的藝術:提琴收藏大師教你看懂琴弓的價值》、《世界著名跳蚤市場與古董市集》、《尋寶古董民藝 直擊歐亞市集:鎏金歲月的生活美學》、《收藏的秘密》、《我在沙烏地的工程傭兵生活》、《英格蘭幻旅:在那至綠的山丘》等,文章散見報章雜誌。

內容簡介

結合《大港的女兒》的時代開闊視野
與《糸子的洋裝店》的人生奮鬥精神
承載日治少女夢想的半紀實小說,重磅推出!
旗津港邊的洋裁鋪正式開張!

  裁縫師,在服裝史上從來不曾獨領風騷。
  但在那最輝煌的年代,
  裁縫師曾是家庭經濟的支柱、服裝現代化的重要推手,
  更甚,是無數少女心目中的夢幻職業……

  1920年誕生的秀絃,在旗津的尋常人家成長,因緣際會下赴日學習裁縫。
  從學習人體實際測量、設計製圖、繪紙版、剪裁布料,
  到粗縫試樣、試穿、修正和縫製等等的縫紉技藝,
  她拾起裁縫剪的巧手再也沒有放下。

  1940至1970年是服裝史上變化最大的時期,而秀絃躬逢其盛──
  她正好參與了這場跨時代的演變!
  形式上,從數百年不變的唐衫、和服演變成為洋裝;
  功能面,服裝從保暖實用物躍升為裝飾品,更是代表著個人品味與時尚。
  而經歷戰爭空襲後的困苦日子,堅強的她以針線撐起一個完整的家。

  留學時期日本老師曾說過:「能夠讓客人滿意的裁縫師也太幸福了。」
  秀絃要如何在生活的縫隙中實踐美學精神,以獨到的品味滿足遠道而來的客人?
  如何隨著工業化發展適應新型縫紉機種,面對新造型、新布料和新剪裁方式的挑戰?
  如何在編竹夾泥的簡陋房舍中,與丈夫相互扶持、掙錢養家,培育四個嗷嗷待哺的孩子?
 
  旗津混合鹹腥海味的風仍然不停吹拂,平凡生活中隱藏著淡淡微光。
  透過秀絃的故事,見證手工洋裁的興衰、港都地區的發展,以及日治時代一個庶民家族的起落。

   ▍作家說書 ▍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作者莊仲平先生專訪|三民書局
  www.youtube.com/watch?v=HDP25C7ZLYo

本書特色

  #作者怎麼寫
  作者莊仲平以母親陳壽賢女士為藍本,書中化名為秀絃──
  一位日治晚期赴日求學的少女,描述她平凡又奇特的洋裁生涯。
  他為思念而動筆,為不願遺忘而書寫:
  「從小看著母親踩踏裁縫車的背影長大,
  在她九十餘歲生命的最後,陪伴她共同生活的兩年時光,
  母親告訴我許多年輕時代的往事,有些是久已遺忘,卻又靈光乍現的事。
  於是我以她口述求學與裁縫的經歷為主題,寫下這部故事。」

  #鄉愁怎麼解
  呼喚遊子記憶深處的旗津海岸:
  坐在旗後渡船場海邊,微風帶著潮濕水氣,迎面吹來,你將重新發現港都之美。
  那是一種混合著鹹味、海藻和魚腥的味道,是家鄉溫暖的氣息。
  「望著燈火通明的船隻進出,各式各樣的輪船、軍艦及漁船,
  以雄偉的身段破浪前進。
  不知它們從何處而來?出港的船,又將駛往何方?
  夜晚船上的燈光就像一座聖誕樹,在黑夜中神祕地閃爍迷離,
  此時整個世界彷彿靜了下來,只剩仍在一旁劈啪作響的海濤聲。」

  #照片怎麼憶
  書中收錄30幀珍貴老照片,承載洋裁師一生的悠悠歲月。
  包含日本洋裁學校《入學案內》小冊子、大阪商船公司的客貨船高砂丸明信片,
  作者母親陳壽賢女士的公學校畢業照、她身著親手縫製服裝的數張寫真等。
  讓影像說故事,訴說一個關於家族書寫、職人精神、在地文史,乃至於時代記述的精采故事。

  #歷史怎麼讀
  半紀實小說奠基於史實之上,全書嚴謹考據日治研究文獻,
  爬梳如《歷史學報》、《高雄文獻》、《帝國主義下之臺灣》等史料,
  帶領讀者重回歷史現場,見證時代變遷。
  而秀絃的故事歷經政權交替,行文使用的語言包含臺語、日語等,
  輔以拼音與註釋解釋之。

  #書名怎麼來
  小說女主角秀絃自幼的生活空間,是相當「港都的」,
  天天看得到海浪,時時有各種船隻,她對於港邊景物早習以為常,
  除了住家所在的旗津,鹽埕埔、哈瑪星、打狗等地區也都曾有她的足跡。

  書名使用「港都」一詞,
  讓人耳畔不禁響起〈港都夜雨〉、〈再會呀港都〉等樂音,
  再搭配「洋裁師」一職,既符合秀絃的時代內涵,
  也緊扣現今社會回憶起的日治生活感,成了故事最好的破題。

  #編輯怎麼說
  洋裁師,
  是個現代幾乎消失、但只要提起就能迅速召喚出時代氛圍的職業類型。
  跟著秀絃的腳步回到日治時期,對裁縫品味的啟蒙、感受校園洋溢的氣息,
  不難理解那段青春歲月是如何令人著迷。
  而往後的她,憑藉著這一技之長,在穿針引線與縫紉機的踩踏中忙碌,
  辛苦地賺取貼補生活的每一分錢,
  更可以窺見「女性持家」成為戰後維持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之一,
  是以往在時代小說中較為罕見觸及的敘事題材,
  故事一如她給人的氣質,那身淡雅的衣服,素淨臉上那淡淡粉餅的氣味,
  在柴米油鹽之中留下獨特餘韻。

各界推薦

真情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文翠|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吳鈞堯|作家
  林佩穎|圖文創作者
  莊伯和|藝術學者
  張郅忻|作家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粘碧華|國立故宮博物院織繡收藏諮詢顧問
  曾永義|中央研究院院士
  鍾文音|作家

好評推薦

  #關於家族書寫
  大時代中,人越發渺小,尤其是願望、尤其是女人,常因柴米油鹽,向命運低頭。本書告訴我們,履行的意義在勇敢,跟自已說話並非空泛說法,故能實踐自己與眾人的心願。這是愛。慶幸愛自己、愛社會的陳壽賢女士,有愛她的兒子莊仲平,以書寫刺繡生命史與產業史。——吳鈞堯(作家)

  #關於在地文史
  透過作者的筆觸,我們得以在回憶與場景來回穿梭,日本東京的少女旖旎風光、高雄旗津的幼時記憶、二戰後臺北與高雄的民生變化。秀絃以身為女性的強韌,用一把剪刀剪裁了自己與家人的人生片段,也編織了一幕幕深刻的人生風景。——林佩穎(圖文創作者)

  #關於家庭記憶
  母親婚前生活優渥,曾赴日學習時髦洋裁,沒想到這門少女時代的私房手藝,竟在婚後成為分擔家計的助力,也是一種時代女性的典型吧?——莊伯和(藝術學者)

  #關於時代記述
  本書作者從家族記憶出發,以母親洋裁生涯為題材,用小說方式帶領讀者重返臺灣近代女性的跨國教育生活史。書中記錄了豐富生動的服裝裁縫實作知識,更見證了1940至1970年代的女性時尚變遷,以及高雄旗津歷經二戰和白恐的人物興衰,值得大家細細閲讀!——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關於職人精神
  「能夠讓客人滿意的裁縫師也太幸福了。」書中這看起來簡單的一句話,其實是應用美術的精神之所在,也是高級客製化藝品的美學標準!讀來讓當過設計師、深知開店經營甘苦的我感動不已!(節錄)——粘碧華(國立故宮博物院織繡收藏諮詢顧問)

章節試閱

量體裁衣,培養裁縫技術(節錄)

日本洋裁學校是職業技術學校,課程最重實習,也占最多的時數。實習課開課,由副校長押切今朝枝女士主持,她說:
  
「洋裁與製圖計算有各種樣式,各校也傳承不同流派。其中歐美的剪裁原理,因洋人身材體格、風俗習慣與我國不同,引進時必當斟酌。本校採取獨特之綜合教學,站在實用角度,選擇自由應用。我們盡可能避免浪費時間,在各科修業期間,達到最大效益。依照我們新教學法,自入學當日,即教授實際技能,在年限內培養卓越實力。」
  
第一堂課學生就得製作自己的工作圍裙,當然專科學校的作品不能太簡單,要增加一些困難度與技巧性。所以這件圍裙被要求要有荷葉邊的裙襬,加上額外的鈕扣、雙口袋、蕾絲鑲邊,還有工作帽。

老師:「剪裁縫紉技藝是我們課程的核心,首先拿布尺在人體實際測量,再設計製圖、繪紙版、剪裁布料,粗縫試樣後,試穿、修正和縫製。要真正穿上身,衣服才有生命喔!」
  
「做衣服的基本要求是手要洗乾淨,很多布料是很昂貴的,絕不能弄髒,乾淨的手才有恭敬的心,做事才會細心,妳們到神社第一件事不就是洗手?這是同樣的道理。好,妳們大家通通給我排隊到盥洗室去洗一下手。」
  
同學畫完一個樣版,便拿去給老師看。老師的衣服配色總是恰到好處,胖圓的笑臉,如惠比壽的福神。
  
「老師,請幫我看看,我劃的線可以嗎?」
  
老師微笑地回答:「妳留的縫線邊太窄了,將來不好車,容易脫線,幸好妳有先問。」
  
老師走到講臺:「各位同學,大家注意!妳們縫線邊的縫份要多留一點,至少一公分。車好線後,有必要還可以剪窄一點。」
  
「對了!還有布紋圖案,要注意方向的一致性,兩塊布料拼接位置的花要對齊。」

下一堂課,同學拿起剪刀沿著劃線裁剪,然後縫布邊,以免布邊虛解,驗證上節課留縫線邊的目的。老師先示範步驟,微笑的惠比壽福神老師,一舉一動氣定神閒,連執針縫線竟也那麼優雅。
  
有的同學每個步驟都拿給老師看,以確保步驟的正確性。還好,同學們基本問題都只問一次,不會笨到問第二次,畢竟大家是有志於此的專業者。
手工縫線是最基本的工夫,但老師要求最高品質。秀絃認真地一針一線,聚精會神,專注在針點的平直與針目。但愈是小心,在用頂針時,針尖從布穿出,卻直直地刺進手指。指尖立即冒出血珠,也沾染了布,秀絃不禁哇的大叫一聲。
  
同學安慰說:「學裁縫沒有不受傷的,沒被針刺過,就不會成為裁縫師。」
  
同學們多少會受點小傷,最多的是來自頂針及縫鈕扣。
  
同學們在手忙腳亂中,忽然啪一聲,有人把剪刀掉在地上。老師氣急敗壞地怒吼:「幸好這是木板地,若是水泥地,剪刀就碎了。這種大裁縫剪刀是鑄鐵的,硬而脆,不像一般文具小剪刀,摔不壞。」
  
「而且剪刀掉地對我們裁縫師是忌諱,聽說會帶衰的。」
  
老師慎重的每一句話,都鏗鏘有力。
  
踩縫紉機是手腳並用的細膩動作,手腳身心的速度都需要互相配合。剛開始操作縫紉機,腳踩踏不順,或以右手拉動輪盤的力道不穩時,就可能會發生倒車現象。多練幾次之後,動作終能得心應手,手腳與機器宛如一體,這很像學騎腳踏車,熟練後用身體的自然反應。但一開始還是會車線不直,線跡歪斜。拉布進料的速度也要配合機器,否則縫份會突起。
  
老師看了學生的瑕疵初作,馬上說:「這不能看!拆掉重車。」
  
不得已拆了又車,車了又拆。有時做得差強人意了,但老師還是不滿意,讓人覺得老師是故意找麻煩,這樣下去,車縫竟變成不可能的任務,有人還因此做惡夢。但後來慢慢才體會,這就是磨練,多練幾次熟能生巧。不久之後,大家也都車得很熟練了。
  
秀絃告訴杏子最終心得:「裁縫課給大家的訓練,就是培養耐性,每走一步之前都要先想好下一步該怎麼做。前面有錯,後面也會跟著錯。」

學校課程不只裁縫,還包含時尚,課程裡就有一堂服飾美學。在時尚的模式,從腳趾到頭頂搭配各種服飾用品,相關的飾品有鞋子、絲襪、手套、皮包、披肩、帽子等,都讓人大費思量傷透腦筋。此外,耳環、項鍊、手環、戒指及手錶等也都是時尚飾品。
  
文學、時尚、美容與洋裁之間的關係,並不只有表層連結,因此之故,洋裁學校的課程,除了剪裁縫紉的學習,也提供文學、時尚與美容的知識。
  
一九三○年是講究優雅的年代,都會女性出門大多會穿戴帽子與圍巾,一點也不隨便。不像現代,講求簡單、舒服、方便。
秀絃對杏子表示她的心得:「學了洋裁,不知不覺地會注意自己形象,對於衣服更加挑剔。因為若是穿著不當,感覺好像大家的眼睛都盯著自己,這樣是出不了門的。穿著得體是裁縫師基本的形象示範。」
  
杏子:「看來到本校學習洋裁不壞,對形象氣質都有改善。」
  
學校課程還包括修補衣服,雖然修補衣服不像服裝設計製造那樣有創造性,卻是一門實用的技術。修補衣服的手法不同於新裁衣裳,課堂上提供了各式修補技巧,坊間裁縫師傅可能要摸索多年才能累積經驗。但學校利用有系統的教材,匯整師傅多年的經驗,逐一傳授,是很值得的學習。
  
在日本,服裝修改自古以來是一大行業,直至江戶時代,織品仍然昂貴,庶民們穿的多是二手或三手舊衣,一件衣服縫縫補補可穿上三代。據明治初期統計,日本擁有舊衣舊物鋪買賣執照的,就有三千家以上,可見舊衣市場規模之大,至今日本古董市場裡,舊和服與古布的買賣仍是一大商務。
  
秀絃從洋裁學校畢業後,日本經歷慘烈戰事並宣告戰敗,社會正值物質缺乏與窮困的年代,小孩衣服都是拿大人衣服來改製,穿在裡面的內衣褲更是舊衣拆下來縫製的。同學們學習的衣服修補技術正好派上用場,最適合時代所需,對於裁縫師當時的業務而言,是修補衣服大於新製衣服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