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愛情必修學分:Z 世代的情感和性別關鍵字

作者:陳維平, 徐婕, 袁詠蓁, 李王瀚, 翁智琦, 蔡孟哲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01-1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5470579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24頁
開數:14.8 x 21 x 1.12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性別研究

定價:NTD$ 350
優惠價:NTD$ 315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主編:陳維平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社會學博士,專業領域為情感社會學、媒體文化,以及科技、親密關係與性別。
 
徐婕

  瑞士聖加侖大學新加坡亞洲管理學院跨文化研究助理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社會學博士,專長領域為家庭移民、跨文化親密關係、性別與勞動、福利體制及政策。

袁詠蓁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家庭社會學、代間關係、親密關係,以及國族與族群認同。現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李王瀚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藝術史博士。主要關注近代東亞的視覺文化,以及造型的全球史、感覺史等課題。現為國立金門大學戰地史蹟與閩南建築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翁智琦

  南韓釜山國立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研究關懷為文化冷戰史、美援文化,以及臺港文學中的歷史、記憶與性別。

蔡孟哲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同志文學、性/別研究及酷兒理論。

內容簡介

6堂結合理論與實例的愛情必修課×30個教學範例
大學愛情學分教學手冊

  本書針對臺灣Z世代大學生情感和性別教育,以及其感情觀的考察,開展出六堂課,梳理戀愛關係或親密實踐中的性別迷思、溝通互動和交換、媒體文化與科技、自我概念與身體形象、伴侶衝突與關係暴力、多元性/別等重要議題和概念。

  ●為什麼我的親密關係總是不長久?為什麼感覺我愛對方總是多一些?
  ●對方要我分享手機定位,否則就覺得我有做對不起他/她的事!這合理嗎?
  ●用交友軟體「暈船」,怎麼辦?
  ●我只是愛美愛打扮,為什麼他們要說我是迎合男性、物化自己?
  ●我不想拍親密影像,該怎麼與另一半溝通?
  ●我想裝扮成與自己不同生理性別的樣子,就代表我是同性戀或跨性別嗎?

  每堂課都提供了完整的知識背景,彙整年輕世代容易感到徬徨的愛情/性別問題,並加上實用的教學範例與教學叮嚀,提供大學生的陪伴者(包含教師、家長、輔導與諮商老師、助教、研究生等)一套可供自學或於教學現場操作的教材,以回應當代社會及校園生活中普遍的性別及情感挑戰。

本書特色

  1.作者群來自臺灣、韓國、新加坡、法國大專院校的性別研究和教學相關師資,從社會、文學、文化、歷史、傳播等領域發聲。
  2.搭配各個主題提供具體實用的教學範例,方便第一線教學現場使用。
  3.收錄教學相關網路資源及中文延伸閱讀書目,可作為讀者進一步研習參考。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李佩雯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教授、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吳翠松 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兼學務長、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師資人才庫師資
  Lori 《體液週報》製作人暨主持人
  Pei 《體液週報》主持人
  張凱強 數位女力聯盟秘書長

專文推薦

  感謝有一群年輕的大學教育者看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與需求,用心地書寫出這一本教材,分別從不同角度切入,循序漸進、娓娓道來,既有學理根據,又有實踐策略;既爬梳歷史沿革,也提醒自我反思。反覆貫串其間的,則是女性主義的思潮辯證,與性別多元平等概念的提醒。——蘇芊玲/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退休副教授

  在陪伴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我很心疼年輕人因為愛情而坑坑疤疤、跌跌撞撞的艱辛成長。因此,我們以兩年的時間慢火燉煲這本情感專書,希望可以陪伴著所有曾經受困於愛情蛹繭的人們,破繭而出、解放束縛,重新細細品味親密關係的甜蜜與溫暖。——張玉佩/本書策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務長

  本書是推動大學性平教育、關心大學生愛情者的極佳學習指南,但書裡所探討與關心的,不只限於身處大學階段的青年朋友,也是每個在乎親密關係的人,必須認真思考、不斷學習的人生重要課題。——林奇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第一課 關於愛情:親密關係的動態、平衡與應對(徐婕)

「在一起一年多了,之前我們討論到交換學生的規劃,她本來也很有興致,最近也不知道怎麼了,常常講一講就沉默,問也不回應,怎麼會這樣?」阿凱總覺得自己摸不清女友晴晴的實際想法,兩人的感情和溝通似乎遇到障礙,苦惱地和室友談起目前的狀況。

在探討親密關係的經營、互動、應對和平衡之前,請先花點時間檢視自己對親密關係的理解:我們如何定義親密關係?這樣的定義從何而來?又,我們都藉由哪些管道習得親密關係的互動模式和型態?

在成人「前期」或「初期」的大學階段,無論是否談過戀愛、已經進入且體驗過雙方皆認定的親密關係,或是稍稍累積了一點想法和體會,當回想起自己的成長過程,能作為我們戀愛經驗模板的,往往是身邊年長的家人或親友,或是透過電影、戲劇、音樂影像作品,甚至是社群媒體平台上關注度極高的事件,形塑了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想像。

像是臺灣2021 年破億大片《當男人戀愛時》和叫好又叫座的電視劇集《俗女養成記2》,這兩部影視作品所呈現出的親密關係,無論在形式、互動及動態平衡、情感表達方式和性別框架上都截然不同。而我們在觀看、閱聽當下所累積的生命經驗多寡,也決定了這些媒體影像對自我親密關係想像的影響程度高低。換句話說,隨著時間推移和人生經驗的增加,加上受到外在社會氛圍變化和主流文化、媒體左右,我們對親密關係的理解也應是變動的。

修習本學分的第一堂課,我們希望能先提供大學生一個審視自我的契機,也為未來的親密關係超前部署─如果我們期待開展親密關係,同時期盼這是一段正向且能成就更好自己的歷程,就必須更深度地反思自己和家人間的關係、溝通方式,並理解現代親密關係和以往情感框架的落差,學習有效且持續的溝通。以下將從自我認識和價值出發,探索過去和現代社會中親密關係的轉變,點出思想和實際執行面上的落差如何影響親密關係,最後提出經營正向親密關係可遵循的溝通原則。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