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公民教育的核心,從思辨、論述到說服的藝術

作者:馬克 · 湯普森 Mark Thompson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21-04-1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2359129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456頁頁
開數: 21 x 14.8 x 2.3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社會議題/研究

定價:NTD$ 500
優惠價:NTD$ 450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

現任《紐約時報》執行長,曾任BBC總裁(2004~2012)與Channel 4執行長(2002~2004)。畢業於史東尼赫斯特學院(Stonyhurst College)與牛津大學墨頓學院(Merton College Oxford),專研英國文學。1979年進入BBC,曾任時事部門研究員、導播、新聞編輯,2003~2004年以製作人身分駐派紐約。在Channel 4擔任執行長兩年後,回到BBC接掌總裁,兼任執行長與總編輯,任內促成BBC由傳統到數位媒體的轉型。2012年,前往牛津大學擔任修辭學與公共說服藝術訪問學者。

譯者簡介

王審言

研讀新聞與國際關係,資深記者,現仍存活於新聞界,二十年來,目睹不少怪現象。

內容簡介

他們說的是「修辭」還是「事實」?
在謊言幹話充斥的當下,我們更要洞悉公眾語言
紐約時報執行長、前BBC總裁馬克.湯普森剖析
為何走過一九八四的年代、數位革命之後,民主更顯脆弱,社會更冷漠?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作者邁可.桑德爾特別推薦


「從柏拉圖、伯里斯克利,談到川普的崛起與推特的效應,視野遼闊。這本書文采斐然、據理力爭,在欺騙、野蠻、謊言,橫行今日政界之際,這是眾所期盼的解藥。」
――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

▌理性的公共論述,才能帶來優質的民主與建全的社會
在網路、自媒體時代,沒有比批判受眾崛起更重要的力量了

今天,我們接收了更多的資訊,擁有更多辯論重大課題的機會。但是,政客、媒體與大眾之間的關係,卻充斥著猜忌、疑惑與冷漠。究竟出了什麼事情?

社會越開放,公眾論述(修辭)越重要,無論是政策內容與價值的討論、追求正義公平的法庭辯論,或者在公眾領域裡說服他人,都需要客觀理性的檢視。但我們卻越來越不鼓勵價值觀不同的族群相互對話,陶冶共通的語言,反倒希望箝制異議。

政治人物為了擴張政黨勢力、圖牟私利;媒體為了突破營收窘境,一意媚俗。公眾語言,尤其是政治語言,難免意識形態、民粹主義的操弄,在數位科技的推波助瀾下,變得虛矯、混淆、模糊,充斥著謊言與扭曲,犧牲論述所需的從容解釋、引領思辨的複雜性,歧見幾無容身之地。新聞一發生,幾秒鐘內,立刻情緒炸裂,酸言循環,壓縮理性對話的空間。公眾語言難敵機關算盡的「演算法」,擁有強大運算能力者,將握有最大的權力。

「我們的百姓於公於私,對政治都極感興趣。在一般勞工身上,你也會發現他們對於公共政策,不乏真知灼見……不像其他人,我們雅典公民會為我們自己共同決策,至少會設法獲致清晰的理解。我們並不相信辯論會阻擋行動── 反倒是未經充分辯論的施政,窒礙難行。」
――修昔底德(Thucydides),歷史學家

《紐約時報》執行長,前BBC總裁、Channel 4執行長馬克.湯普森,2012年秋,赴牛津大學主持探討公共語言、政治與修辭的系列講座,獲得熱烈回響。本書是這位資深媒體人近身觀察政壇近四十年的所見所聞與所思。他從兩千五百年前細數至今,旁徵博引修辭的重要性,以及玩弄公眾語言對國家及個人所帶來的災難與浩劫。

馬克.湯普森深切的提醒我們:如果沒有正確的修辭,理性對話將不存在,再好的法令也無法穩固脆弱的公眾領域。蓄積更厚實的批判能量、建立健全的公民社會,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民主政治主人,就必須緊追不捨的探究事實,把公眾語言放進公民教育的核心,讓每個人都有能力辨識在公共平台閱讀到的資訊,客觀理性的陳述意見。

目錄

chapter1 迷失在字裡行間
大憤怒/我們失去事物真正的名字了

chapter 2 油腔滑調口是心非
亞里斯多德與修辭學/兩種困惑

chapter 3 你又來了!
共識年代/傾軋之處/你又來了

chapter 4 旋轉與反轉
發布壞新聞的好日子/小丑與祕密警察

chapter 5 為什麼這個渾帳騙子騙我?
迎向諒解的偏見/回嘯(Howlround)

chapter 6 不「保」證「健」康的辯論
推特與扭曲/被排擠的中道

chapter 7 如何修補破碎的公眾語言
一幅語言的特殊圖像/血與土/失去的平衡

chapter 8 賣得掉的句子
你的前十個字/幾個關鍵要點/不是你講了什麼,而是他們聽到了什麼/判斷的問題

chapter 9 付之一炬
嚴重、理性與明智/污染意義

chapter 10 戰爭
託辭與脈絡/古老的謊言/別打著我的名號

chapter 11 廢止公眾語言
痛苦點/良知修辭/我該是查理嗎?/言論自由的大敵

chapter12 保持冷靜,無須杞憂
語言與信任/語言與體制/和而不同/川普考題

後記 反思與說明

「馬克.湯普森精闢的分析了我們被過度簡化的公共語言。本書揭露了當今真相崩解、充斥著『仇恨、憤怒及謊言』的社會,令人驚喜,振奮人心。」
--哈洛德.伊凡斯,《美國世紀》(The American Century)作者

「書中的每一頁,都可以看到馬克.湯普森的洞見。這本書試圖成為一個調查報告的典範、一段歷史記載、一本實用的說明手冊,以及一則警世寓言。」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 Weekly)

「中肯而深刻的揭露……如同喬治.歐威爾。」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一本重要的著作……論述得極為優雅。」
--《衛報》(The Guardian)

迷失在字裡行間

公眾語言(public language)至關緊要。文字免費供應,政客、記者、市民取之不竭。卻有論述者發現自己必須決定未來走向,用字必須精審的關鍵時刻。長久以來,領導者、評論者、行動家,或者理帶同情,或者能言善辯,不僅從人民的情緒中汲取養分,甚或影響情緒的形成。結果呢?和平、繁榮、進步、不平等、偏見、迫害、戰爭,不一而足。公眾語言,因此,至關緊要。

這當然也是個公眾語言的時代。尤有甚者,我們正歷經一場無與倫比、尚待開展、猶未定型的公眾語言蛻變。在我們考量、辯論現代政治與媒體的實況——政策與價值如何被討論、決策如何成形——依舊傾向認為公眾語言或修辭,只需順帶一提、只是某種興趣,頂多能協助我們了解旁枝、釐清基礎概念。而這本書的論點是,公眾語言——我們討論政治與政策的語言、在法庭上辯論,或者在公眾領域裡,試著說服他人——本身就值得檢視。修辭,有關公眾語言的理論與實務,一度被認為最重要的人文學科。如今,它養尊處優,卻是面目模糊;而我即將要把它重新推上王座。

二○○九年七月十六日,前紐約州副州長貝希.麥考伊博士(Dr. Betsy McCaughey),出現在佛雷德.湯普森(Fred Thompson)的廣播節目中,評論當年夏天最熱門的政治議題: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引發爭議的美國健保改革計畫。這個計畫試圖納入成千上萬沒有健保的老百姓。

這其實不是麥考伊擅長的議題。她是哥倫比亞的歷史學博士(讓她得到了Dr.頭銜,聽起來好像跟醫學界有關),靠著非凡的智慧,從匹茲堡的平民家庭出發,成為美國右翼重要的公眾人物,被認為是健保政策的專家。一九九○年代,民主黨嘗試改革健保,出師不利,她猛烈抨擊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健保,展現法庭辯論的凶悍氣勢。歐巴馬健保卻是迥然不同的提議——基礎原則反而接近共和黨的設計,或者曾經施行過的政策。更尷尬的是,歐巴馬健保跟密特.羅姆尼(Mitt Romney)擔任麻塞諸塞州州長期間的做法,異常相似。麥考伊接受電台訪問的時候,羅姆尼已經開始爭取總統提名,準備在二○一二年迎戰歐巴馬。(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