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身分政治:民粹崛起、民主倒退,認同與尊嚴的鬥爭為何席捲當代世界? Identity: 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

作者:法蘭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11-03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571383903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56頁頁
開數:14.8 x 21 x 1.42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人文/史/哲視野

定價:NTD$ 350
優惠價:NTD$ 315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史丹佛大學國際研究所教授,兼民主、發展與法治中心主任。曾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喬治•梅森大學,擔任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研究員及國務院政策規劃幕僚副主任,亦曾出任美國總統生物倫理委員會委員。著有《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跨越斷層:人性與社會秩序重建》(The Great Disruption)、《後人類未來: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Our Posthuman Future)、《強國論》(State Building)、《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卷):從史前到法國大革命》(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及《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等書。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曾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翻譯獎,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在一起孤獨》、《東方化》、《倖存的女孩》、《刻不容緩》等書(以上皆由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

膚色、性別、族群、性向、宗教、反移民等日益激化的衝突,
  已然成為現今世界的一種症狀,並嚴重威脅到了民主與自由!

  追溯民粹主義病灶,提供治療當代政治困境的解方

  法蘭西斯‧福山早在2014年就察覺美國和全球制度已陷入混亂,衰弱到無法阻止國家被強大的利益團體攫奪。兩年後的英國脫歐公投與美國總統大選,讓福山的預言成真:政治圈外人崛起,他們的經濟民族主義和獨裁主義,正在顛覆國際秩序。

  身分認同的需求看似界定了今天的世界政治。反移民的民粹思想、政治化伊斯蘭高漲,以及白人民族主義捲土重來,這些全都對自由民主的基礎構成艱鉅的挑戰。《身分政治:民粹崛起、民主倒退,認同與尊嚴的鬥爭為何席捲當代世界?》指出:當代世界許多被誤認為源起於經濟動機的鬥爭,實則根植於對於承認的需求,無法單純靠經濟手段滿足之,因而現今有太多人受到基於民族、宗教、派別、種族或族群的狹義承認吸引。

  福山以扎實的考據與淺顯的論述,從柏拉圖、馬丁•路德、盧梭、康德、民族主義到現代的性別政治,追溯了身分認同概念的發展,他一針見血地提出警告:除非我們能對人性尊嚴建構普遍的理解,否則注定承受接連不斷的衝突。

目錄


第一章 尊嚴的政治
第二章 心靈的第三部分
第三章 內與外
第四章 從尊嚴到民主
第五章 尊嚴革命
第六章 表現型個人主義
第七章 民族主義與宗教
第八章 地址有誤
第九章 隱形人
第十章 尊嚴的民主化
第十一章 從身分到多種身分
第十二章 我們人民
第十三章 民族性的故事
第十四章 如何是好?
參考書目

名人推薦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葉 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得獎紀錄

  ★《週日泰晤士報》2018年度政治類好書
  ★《金融時報》2018年度好書



  若非唐納.川普在二○一六年十一月當選總統,我不會寫這本書。跟許多美國人一樣,我對此結果感到驚訝,也為那對美國和全世界的意涵深感不安。那是同年第二場結果令人意外的重大選舉。第一場是英國在六月投票脫離歐盟。

  過去一、二十年,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現代政治制度的發展:國家、法治、民主可問責性最初如何成形、如何演化和交互作用,以及最後可能如何衰敗。早在川普勝選之前,我就寫到美國的制度正在衰敗,國家正逐漸被強大的利益團體盤據,鎖進一個死板的架構而無法自我革新。

  川普本身既是衰敗的產物,也是衰敗的貢獻者。他競選時承諾:身為政治圈外人,他會靠人民的授權搖撼制度,讓制度重新運作。美國人厭倦了黨派的僵局,渴望一個能再次團結全國的強大領袖,突破我所稱的否決體制(vetocracy)—即利益團體可以阻擋集體的行動。正是這一類民粹主義的高漲在一九三二年將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送進白宮,並重新塑造接下來兩個世代的美國政治。

  川普的問題是雙重的,和政策及性格都有關係。對於支持他的選民來說,他的經濟民族主義可能會使事情變得更糟而非更好,而他鍾愛獨裁強人勝過民主同盟的明顯偏好,也有破壞國際秩序穩定之虞。至於性格,很難想像有誰比他更不適合當美國總統。你想得到所有和優秀領導力有關的特質—基本的誠實、可靠、穩健的判斷、為公共利益奉獻、根本的道德感—他一個都沒有。川普終其事業生涯的首要焦點都是自我行銷,而他非常樂意無所不用其極地規避阻礙他的人或規範。

  川普代表國際政治上一個更廣泛的趨勢:趨向所謂的民粹民族主義。民粹領導人企圖利用民主選舉授予的正當性來鞏固權力。他們直接對「人民」施展群眾魅力,而他們的「人民」常限定於狹隘的族群,排除其他為數眾多的人口。他們不喜歡制度、企圖破壞現代自由民主國家限制領導者個人權力的制衡:法院、立法機關、獨立媒體、不分黨派的官僚。其他可歸於此類的當代領導人包括俄羅斯的普丁(Vladimir Putin)、土耳其的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ğan)、匈牙利的奧班(Viktor Orbán)、波蘭的卡欽斯基(Jarosław Kaczyński)、菲律賓的杜特蒂(Rodrigo Duterte)。

  始於一九七○年代中期的全球民主浪潮,已步入我的同事賴瑞.戴蒙所謂的全球性衰退。一九七○年時,世界只有大約三十五個選舉民主制政體,接下來三十年,數字節節上升,到二○○○年代初期達到將近一百二十個。增加最快的是一九八九到一九九一年,東歐共產主義和前蘇聯的垮台,立刻在那個區域掀起一波民主浪潮。但自二○○○年代中期以來,趨勢已然逆轉,民主政體總數開始減少。在此同時,以中國為首的獨裁國家則更有自信,也更跋扈了。

  諸如突尼西亞、烏克蘭和緬甸等準民主政體難以建立可行的制度,或自由民主未能在美國干預後的阿富汗或伊拉克生根發展,都不令人驚訝。令人失望,但也不全然驚訝的是俄羅斯已重回獨裁的老路。真正出乎意料的是,對民主的威脅,竟會在穩固民主國家內部出現。匈牙利是東歐率先推翻共產政權的國家之一。當它加入北約(NATO)和歐盟之際,它看似以政治學家形容的「鞏固」(consolidated)自由民主之姿重回歐洲懷抱。但在奧班和其青民盟(Fidesz,全名: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匈牙利公民聯盟)當政下,它正轉向奧班所謂的「不自由民主」。但至今最大的意外非英、美支持脫歐和川普的投票莫屬。這兩大民主龍頭向來是現代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擘畫師,一九八○年代曾於雷根(Ronald Reagan)和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主政時領導「新自由」革命。但這兩國似乎也轉過身去,走向較狹隘的民族主義了。

  這便帶我來到這本書的緣起。自我在一九八九年年中發表〈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一文、一九九二年出版《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Last Man)一書以來,常有人問我某某事件是否跟我的論點沒有牴觸。某某事件可能是祕魯的政變、巴爾幹半島的戰爭、九一一恐怖攻擊、全球金融危機,或者最近的川普勝選和前文描述的民粹民族主義浪潮。

  這些批評大多是基於對此論點的一個單純的誤解。我的「歷史」是採黑格爾—馬克思一脈的用法—即人類制度的長期演化史,或許亦可稱為「發展」或「現代化」。「終結」(end)的意思不是「終止」,而是「目標」或「目的」。馬克思提出,歷史的終結會是共產主義的烏托邦,而我則只是提出,黑格爾的版本,即人類發展會形成與市場經濟密不可分的自由國家,是較可能的結果。

  這不代表我的觀點並未隨時間改變。我所能提供最完整的重新思考,收錄在我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卷):從史前到法國大革命》(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和《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中—或許可視為我依據我對現今世界政治的了解,改寫《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的成果。我的想法有兩個重要的轉變,一是發展一個現代、非個人的國家—即我所謂「向丹麥看齊」的問題—很困難;二是現代自由民主是有可能衰敗或倒退的。(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