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禮物經濟:所有繁茂興盛都是互惠的結果。

作者:羅賓・沃爾・基默爾
出版社:果力文化
出版日期:2025-04-0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6269911462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136頁
開數:13 x 19 x 1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自然/文化生活

定價:NTD$ 320
優惠價:NTD$ 288
庫存 > 1

作者簡介

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

  暢銷書《三千分之一的森林》、《編織聖草》作者,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生物學教授,也是波塔瓦托米民族公民的註冊成員、原住民與環境中心的創始人和主任。專長為傳統生態知識、民族植物學、苔蘚類植物生態學等。榮獲2023年美國國家人文獎章、沃克斯傳媒網遴選之2024年五十大未來領袖。

繪者簡介

約翰.伯格因(John Burgoyne)

  紐約插畫家學會成員、麻州藝術學院校友。約翰在歐美各國榮獲一百多個獎項肯定,頒獎單位包括插畫家學會、《傳播藝術》期刊(Communication Arts)、Hatch Awards、Graphis、《印刷雜誌》(Print)、One Show、紐約藝術指導協會、克里奧藝術博覽會(Clio)等。

譯者簡介

劉泗翰

  資深翻譯,悠遊於兩種文字與文化之間,賣譯為生逾二十年;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曾任電視台國際新聞中心編譯、組長、主編。譯作有《水族》、《魔法森林》、《在冰川消失之前》、《湖濱散記》、《西雅圖酋長宣言》、《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愛的哲學課》、《性別的世界觀》、《物競性擇:你可以從動物身上得到什麼樣的「性」啟示》、《喂,有人在嗎?》、《非虛構寫作指南》、《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等逾四十本譯作。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排名第一暢銷書《編織聖草》、榮獲美國國家人文獎章作者基默爾,透過新作《禮物經濟》提出一個大膽而鼓舞人心的願景——我們如何學習自然界「禮物經濟」的精神,從感恩、互惠與社群依存中汲取全新力量,重新定義我們珍視的價值與關係。

  作者以她和鳥兒一起豐收「服務莓」(Serviceberry,又名「花揪果」)的經驗為例,闡釋「禮物經濟」的生態互惠倫理:

  果樹分配它的財富,也就是豐富甜美多汁的漿果,來服務與滿足其自然群落的需求;植物與自然世界的關係,就是互惠、相互連結和感恩的體現——打開意識、用心察覺,就能看到大自然中的禮物經濟,無所不在。我們人類又可以送什麼給植物和鳥兒,以回報他們的慷慨呢?

  用禮物為世界命名
  想像一個以生態體系為模型的全新經濟

  本書借鑒原住民將漿果、水和陽光等大自然的豐盛視為禮物的智慧,將人類「市場經濟」與自然界遍存的「禮物經濟」做了深刻對比:

  資本主義是由競爭和囤積所驅動;自然界的富足,是透過分享的行動來衡量的;提醒我們「財富積累並不能拯救世界,所有物種的繁榮都是相互的」,我們可以選擇不再走上個人主義和剝削的不歸路。

  作者提出「榮譽收成」(Honorable Harvest)的嶄新概念與實踐,強調道德消費、尊重自然和對生態系統的最小傷害,讓維持我們生命的一切保持永續:

  了解別人照顧你的方式,這樣你才知道如何照顧他人。
  要介紹你自己。來要求生命時,必須負責任。
  拿走東西之前,必須先徵求同意,並且恪遵得到的答覆。
  不要拿第一個,也不要拿最後一個。
  只拿走你需要的東西。
  只拿別人給你的東西。
  不要拿走一半以上,留一點給別人。
  收穫時以造成最小傷害為原則。
  要尊重獲得的東西,絕對不要浪費。
  要與人分享。
  要為獲得的東西表達謝意。
  收了東西就要回贈禮物,表示互惠。
  讓維持你生命的一切保持永續,地球就能持續到永遠。

  分享地球的恩賜——
  共享作為一種互惠的貨幣

  書中引用諸多精彩案例展現「互惠式禮物經濟」的精神,也啟發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回饋地球贈與的禮物——可能是金錢、時間、能源、政治行動、藝術、科學、教育、植樹、社區行動、復育、關懷行動⋯⋯無論大小,都是這個生態告急的時代所需要的。每送出一份禮物,我們都將能從中得到生命力與重生。

  作者以充滿靈性且優美的書寫,融合植物學、生態哲學、原住民智慧等視角,邀請讀者展開與自然萬物有更深聯繫的生活方式;對環境永續、經濟學、生態學等替代性思維感興趣的讀者,本書亦是必讀之作。
  
  ★作者榮獲2023年美國國家人文獎章、沃克斯傳媒網遴選之2024年五十大未來領袖;本書系列作《編織聖草》美國狂銷兩百多萬冊。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歐普拉日報》、《時代》雜誌、《科學》雜誌、《出版人週刊》、巴諾書店等推薦必讀好書。

名人推薦

  山女孩 Kit(方妙)作家
  李霈瑜(大霈)金鐘主持人、演員、永續生活實踐者
  馬翊航 作家
  陳玉峯 成功大學退休生態/哲學教授
  廖偉棠 作家
  盧倩儀 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
  蕭有志 臉書社團「大量交織」創辦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推薦

國際讚譽

  「一次與大自然交流並培養彼此聯繫的冥想。一本輕薄短小卻引人深思的書。一本樂觀的書,相信人們有能力做正確的事。」——《華盛頓郵報》

  「一本有深遠影響力的小書。」——美國廣播公司《早安美國》節目,「美國原住民傳統月必讀十大好書」

  「一次動人的冥想,講述無私的樹木教導我們如何建立更公平的社會……為了一個有更高道德標準的經濟提出令人信服的論點。」——《時代》雜誌

  「《編織聖草》一書備受好評的作者基默爾再次為讀者奉上好禮,對大自然的互惠與富饒提出絕妙的省思⋯⋯精美插圖栩栩如生地勾勒出豐沛又生氣勃勃的動植物生命。《禮物經濟》以抒情的呼喚,號召我們採取行動。」——《歐普拉日報》

  「繼轟動文壇的《編織聖草》之後,基默爾將注意力轉移至服事莓,一種在其生態系統扮演關鍵角色的水果——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教誨,學習如何與自然和諧共存。」——《紐約時報》

  「基默爾呼籲建立一種更包容的環境倫理——賦予大自然和我們數百萬同儕物種固有價值的體系——撫慰了那些覺得在科技年代與自然脫節的人心。」——沃克斯傳媒網遴選之二〇二四年五十大未來領袖:正在改變世界的思想家、發明家和變革家

  「絕對是本年度最佳圖書之一。」——《美國大觀》雜誌

  「《禮物經濟》提供了學習原住民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基礎,以講述原住民的故事與志業為中心。這些論述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科學》雜誌

  「一本令人愉悅的新書,反思大自然以及我們能從感恩、互惠和社群中汲取什麼教誨,邁向共同繁榮。」——《西雅圖時報》

  「基默爾以扎根於土地、充滿智慧又發人深省的反思,集結成聯繫生態、經濟與倫理的全新途徑。……從基默爾根植於大自然的智慧與清晰優美的文字中,讀者可以學到許多符合生態倫理的生活方式。」——《書單》雜誌的星級評論

  「極富說服力的呼籲,號召我們採取行動。」——《出版人週刊》

  「基默爾從波塔瓦托米的傳統出發,用服事莓來彰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禮物,描繪出一幅簡單到令人訝異的圖像,帶出對生態與文化的精湛反思。這本書天衣無縫地結合了科學、傳統智慧與哲學⋯⋯優美又充滿希望的文字讓讀者感到飽足、振奮,也更敏銳地認識了他們周遭的世界。一次令人愉悅的冥想,反思如何與大地和諧共存,培育彼此之間更深厚的聯結。」——《柯克斯書評》

  「《禮物經濟》是一塊瑰寶,邀請我們重新思索經濟,想像另外一種基於慷慨、善意、互動與節制的人際關係。這本書提醒我們:我們的思考方式、講述的故事,都會形塑我們的生活方式——現在正是我們以不同方式思考與生活的時候,為我們在大自然的地位講一個不同的故事。」——詹姆士‧瑞班克斯,《山牧之愛》作者

  「閱讀這本書的時光就像是在採摘莓果一樣,滋潤你的靈魂、心靈與思想。我希望將這本書送給每一個人。」——安東尼‧杜爾,《呼喚奇蹟的光》與《雲端咕咕國》作者

  「基默爾是一位偉大的老師,她的話語是對世界的愛的讚歌。」——伊莉莎白.吉兒伯特,《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

  「『我們變得彼此猜疑』:《編織聖草》作者基默爾評論川普、美國鄉間與反抗。」——英國《衛報》專文推薦

  「在植物學家眼中,我們人類可以向自然生態系統學習到什麼。」——全國公共廣播電台《萬事皆曉》節目主持人艾里.夏皮羅專訪

  「基默爾在《禮物經濟》一書中啟發我們基於互惠與連結的人際關係。」——WAMC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喬.唐諾修專訪

  《紐約時報》書評、《歐普拉日報》、《時代》雜誌、巴諾書店、文學樞紐網站、BookPage書評網、《出版人週刊》、《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一致推薦必讀好書。

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就是當我奮力想像服事莓模式與古老的禮物經濟如何幫助我們構想出一條生路,免於肆無忌憚的資本主義相互保證的毀滅時——曾經一度需要喘息一下,暫時遠離向我逼近的溫迪戈陰影。所幸,鄰居寶莉的簡訊打斷了我的思緒。寶莉邀請我去她的農場採摘莓果,彷彿她從山谷的另一邊聽到了我的煩惱。服事莓,而且是免費的。雙重刺激將我從書桌推向了果園。

寶莉與艾德‧德瑞克斯勒經營著泉畔農場(Springside Farm)。我從這裡可以看到一排排的聖誕樹、玉米迷宮和南瓜田。寶莉在果園栽種作物時考量到可以銷售的商品,這是她作為本地小農的一部份收入來源;另外一種創新作法,則是「付費自採」,這可能也有利可圖。不過那天她邀請鄰居來免費採果。她的勞力與開支並不是免費的:耕作、灌溉和行銷都需要真金白銀;這些樹要花錢,艾德駕駛割草機在田間割草時也要花錢買汽油——服事莓不會自食其力。

她邀請我們來用桶子裝滿這些過量的甜蜜,這會讓她失去投資回報;她不遵守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則,因為她的行為並沒有將她的利潤最大化。真是太不像美國作風了。

她的莓果一下子就從電腦表單上的商品欄,滾進了一個綁著絲帶的盒子裡,名為「禮物」。莓果一點也沒有變:他們仍然甜美多汁,且富含抗氧化劑;農場也沒有變:這是一家小型的家庭式農場,採多角化經營,生產多種農產品——從早春羔羊到聖誕樹——全年都能創造收入;唯一的改變是並未要求前來採果的人在穀倉門邊的咖啡罐中放進綠色的紙鈔。

我問她為什麼這樣做,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每家小型企業都面臨困難,努力維持收支平衡。「嗯,」她說,「他們長了這麼多。有足夠的莓果可以分享,現在的人也需要在生活中享受一點美好的事物。」人們在微涼的午後前來採摘莓果,各自在成排樹叢的兩端保持社交距離,彼此隔離,卻又因為手指從灌木叢移動到桶子——還有嘴巴——的節奏而有所聯繫。「現在每個人都很悲傷,」她說,「但是在果園裡,我聽到的都是快樂的聲音。能夠給人一點點快樂,這樣的感覺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