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2024年增訂版)

作者:戴寶村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24-07-1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2943991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84頁
開數:14.8 x 21 x 1開
類別:精選書展 > 人文/史/哲視野

定價:NTD$ 450
優惠價:NTD$ 405
庫存 > 1

作者簡介

戴寶村

  一九五四年出生在北海岸,現在新北市三芝區、舊名「番社後」的地方。濱海生長的背景,鄰近的淡水又是山河海交會與歷史元素豐富之地,促使他鑽研於海洋史領域的探究,著有《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近代台灣港口市鎮發展〉(博士學位論文)、《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典藏台灣史(四)漢人社會的形成》(與溫振華合著)等專著。

  另著有政治史通史類書籍、淡水河流域史、高雄陳家家族史、客家族群史、縣市鄉鎮志書、諺語歷史文化、北台灣歷史文化,乃至中學教科書等。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退休,現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祕書長。

內容簡介

  《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全新增訂改版!
  依時序系統整理而成十個篇章,共113則台灣諺語。
  從清代移民到戰後台灣,豐富生動的市井小民生活百態,
  全都濃縮在你我可以琅琅上口的諺語中!

  一句「番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道出台灣人刻苦耐勞,強韌不拔的堅毅精神。而「南門有媽祖,西門有蘭醫師」,則是反映出台灣早期的本土信仰,與西方傳教士的無私奉獻。

  諺語的體裁簡短易記易傳,具有文學性,既富押韻又飽有涵義;諺語的內容反映人生百態與生活哲理,更可以從中窺見歷史。

  本格派歷史學者戴寶村,2004年時精心擇選百則與庶民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諺語,並以時間為經,旁涉相關議題為緯的方式,撰寫了《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一書,出版後廣受讀者好評支持,20年間持續再版刊行。

  2024年推出全新修訂版,新增諺語13則,結合本土語言、歷史事件、自然環境與民俗文化等相關議題,可作為本土教育的參考教材。透過以諺帶史的方式,啟發讀者對台灣文史的興趣,希望能在認識諺語背後故事的同時,一起讓台灣的歷史傳承延續。

本書特色

  ⟡ 2024年全新增訂改版,透過以諺帶史的方式,啟發讀者對台灣文史的興趣。
  ⟡兼顧語言、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可作為本土教育的參考教材。
  ⟡先人的生活經驗與智慧結晶,在幽默與趣味中歷久彌新!

我是午(吳)時砲,汝是陳(霆)水螺

現在幾點?今天拜幾?今天(幾月)幾號?這些在今日再平常不過的時間用語,它們是從什麼時候、怎麼進入台灣人的生活中的?在標準計時方式實施之前,台灣原住民憑藉日月星辰的變化,以及動物的生理時鐘判斷時間。譬如布農族以雞鳴定時程;泰雅族晴天憑太陽和星斗、陰天憑鳥鳴等以知時。

渡台漢人傳統以漏刻(漏壺)計時,這個裝置上方是一個漏水壺,下方是一個盛水壺,插著一根刻上時辰刻度的標尺,水面浮有木箭,分為洩水型及受水型兩種。洩水型漏壺的水從漏壺孔流出,漏壺中的浮箭隨水面下降指示時間;受水型漏壺的浮箭則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

以「一炷香」的線香燃燒時間計時也極為普遍。譬如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計算流入田地水量為「一水甲」,並作為收取水租的單位。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除了用一炷香來計時,還可用一盤香、一爐香來計時。往來台海的船隻須知曉時間以定航行里程,以及準確掌握潮汐漲落,多以焚香幾枝度量「更」時。譬如黃淑璥在《台海使槎錄》中所寫:「廈門至彭湖,水程七更;彭湖至鹿耳門,水程五更。志約六十里為一更,亦無所據。按樵書二編云:『更也者,一日一夜定為十更,以焚香幾枝為度』。」到了十九世紀,受西洋船隻影響,許多船隻開始採用西洋沙漏計時。

1860年代開港通商以後,由英國人管理的新式海關在台灣建立,西方蒸汽輪船也大量來到台灣從事貿易及提供航運服務。除了輪船發班時間是以「時」及「週」表記之外,1878年也開始有西方的機械鐘錶作為商品進口到台灣來的紀錄。不過此時距離鐘錶能對多數人具有意義,還非常遙遠。

1895年日本領有台灣,六月十七日台灣總督府正式宣布在台始政。為了使官員都能知道正確時刻,總督府自1895年六月二十七日開始實施「午砲」,即每天上午十一時半由近衛野戰砲兵聯隊至海軍部校準時鐘後,於正午發砲,提醒各單位校準時刻。最初的發砲地點在台北城西門城垣上,城垣拆除後,改至衛戍監獄。台南市則在1913年(大正二年)由民間自行成立午砲組合,由各街庄分擔約三十圓的火藥人事經費。台中市則遲至1921年(大正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才有午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