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我的聾人朋友【久別重逢版】

作者:陳意軒
出版社:手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87072331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24頁
開數:14 x 20 x 1.6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社會議題/研究

定價:NTD$ 552
優惠價:NTD$ 552
庫存 > 預購中

作者、訪談員介紹

陳意軒,健聽人,大學時期接觸手語,聾人研究碩士,手語翻譯博士,喜歡烹飪和貓,旅居美國東岸。

訪談員介紹

路駿怡,香港土生土長聾人,聾人學校畢業,曾接受手語教學及翻譯培訓,喜歡烹飪、露營、滑浪。現居加拿大溫哥華,任職手語顧問。

沈栢基,香港土生土長聾人,在聾人學校畢業。現職文員,兼職手語導師,喜歡打手語、與聾人朋友相處,興趣畫畫、看漫畫書、旅行、釣魚及露營等戶外活動。

內容簡介

視覺回憶的時光膠囊 香港聾人的生命故事
「溝通」不是聲音的專利,這亦非關於「缺陷」的書
「語言」與「理解」,是權利,也是尊嚴

  2011年,聾人路路、阿基與健聽人意軒聯手,將手語的空間美學轉譯為書頁上的線性文字。其中有以聾人視角的戰時經歷、香港手語發源,有聾人社群和生活狀況的細述;也有弱聽人與家屬影響彼此生命的故事;穿插其中的,是健聽作者時而活潑、時而感性的訪談感悟。

  2025年,專業手語傳譯員人手短缺的問題仍困頓難解,融合教育、人工耳蝸與助聽器、讀唇與口語仍是大勢。重讀這部細膩的生命之書,是別有新天,或是風景依舊?

收錄聾人、弱聽、健聽家屬,共八人的生命軌跡
每篇故事配合傳意插圖與手語影片,並附相關香港聾人與手語之歷史資料與常識

名界推薦

我們要相信,這個世界裡有很多便衣天使。祂們跌落凡間,曾經迷茫,努力地尋找生存的意義,到了遇上需要祂們的地方,便義不容辭地利用與生俱來的天賦和資源,來影響身邊能影響的人,令世界那些隱藏的灰暗角落被照亮。十多年後,本書再版,友人陳意軒依然在她所相信和熱愛的道路上堅持着。

當年,我們以「兩個八十後女子的對話」一同在網博上以文字談天說地;她寫書,我寫劇本,各自書寫聾人故事。直到我的短劇本得到黃修平導演的欣賞,我與黃導演再重新創作《看我今天怎麼說》的長電影劇本。在處理大量人物訪問及資料的過程中,意軒筆下的聾人故事讓黃導演感觸良多。後來,導演也把那份無奈揪心和手語神彩融入他的想像創作中,更邀請了書中的聾人海鳥作電影的手語指導。我和意軒在某時某刻某點,有條無形的線交織着。而我相信,社會的認知因為此書,在各個層面上已經慢慢發酵及進化。

──思言,編劇


《我的聾人朋友》是第一本讓我深入接觸香港聾人文化的書,對我創作電影《看我今天怎麼說》有重要影響。書中歷代每個聾人的故事都充滿靈魂。

──黃修平,電影導演


訪談吸引,由好奇和共情帶動,看聾人、弱聽人如何尋獲語言談論自己,好tough的一班人。有說「壓抑手語的聾人教育」毁了幾代人──無知和權力不均的禍害,科技帶來的迷思和族群之間的張力⋯⋯很實在;但受造所內置的溝通本能,仍不斷牽引人彼此結連、尋回身份。

我們感知外界的方式不同,但有着一樣的人性。感謝再版,讓掙扎再次帶着笑和淚呈現,讓我們從弱聽和聾人朋友的視覺,觀照自身。

──Carol 黃海恩(手語名「海」),聾人子女、牧養聾人的傳道人


初版十年來,《我的聾人朋友》依然是認識香港聾人歷史、文化和故事不可替代的最重要紀錄。從八位不同世代的香港聾人故事出發,由日常細節之處感受這長期被忽略的群體,濃縮着從日佔時代到八十後聾人各自面對的辛酸困境,分享着來自聾人社群共通的勇敢和堅韌。文字深入淺出,細膩生動,作者與聾人朋友們一起訪談成書的過程亦尤為可貴,幾經手語—口語—文字的互相轉譯,那份極盡各種方式互相理解的努力令人感動。

──劉南茜,殘障正義研究者、《殘誌 Crip Zine》編輯


陳意軒的《我的聾人朋友【久別重逢版】》以訪談形式記錄了香港聾人群體的生命故事。故事橫跨不同世代,細緻描繪了這個邊緣社群的文化、歷史與面對的生活挑戰。本書內容啟發了近期廣受關注的電影《看我今天怎麼說》的創作,成為連結香港歷史與藝術的重要橋樑。手語作為聾人獨有的溝通工具與文化標誌,卻因社會長期偏見被邊緣化,令聾人在主流體制中倍感孤立。透過作者與兩位聾人訪談員的共同努力,本書不僅是口述,還包含獨特的「手述」歷史的角度,呈現出手語的源頭與演變,並完整保存了聾人群體的聲音與故事。

然而,本書不止於困境的描述,更展現了聾人群體的反抗與堅持──從社群聚會到講故說書,從學生罷課到高學歷弱聽人面對的壓迫。這些生命故事為我們帶來深刻的啟示:那些在香港長期以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規則,何以對某些人卻是傷害與挑戰?

《我的聾人朋友【久別重逢版】》不僅是一本記錄香港聾人文化的歷史文獻,更是一面鏡子,讓我們重新審視社會對於多元文化與邊緣群體的態度。這些真實的故事,或許能啟發我們,如何在未來為更加包容與公平的社會而努力。

──盧勁馳,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研究專項為華語殘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