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出版社:黑體文化出版日期:2025-03-25語言:繁體中文ISBN/ISSN:9786267512715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開數:14.8 x 21 x 2 cm開類別:精選書展 > 國內外文學創作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1977年生於奈及利亞埃努古市,在恩蘇卡的奈及利亞大學校園裡長大。19歲時到美國,並拿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耶魯大學碩士學位。她是當代最知名的非洲作家之一,作品已經被翻譯成三十種語言。她的小說《紫色木槿花》(Purple Hibiscus)榮獲不列顛國協作家獎(Commonwealth Writers Prize)以及赫斯頓/賴特遺產獎(Hurston/Wright Legacy Award);《半輪黃日》(Half of a Yellow Sun)獲得女性小說獎(Women's Prize for Fiction)「贏家中的贏家」獎(Winner of Winners);《美國佬》(Americanah)獲得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她還著有短篇小說集《繞頸之物》、文集《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以及《親愛的伊傑亞維萊》(Dear Ijeawele, or A Feminist Manifesto in Fifteen Suggestions)。她是2008年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hip)得主,2015年入選《時代雜誌》的百大人物。目前在美國及奈及利亞兩地生活。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非虛構作品《向獨裁者說不》、《永遠的蘇珊》;小說作品《消失的她們》、《聲音與憤怒》、《寂靜的緯線》;人類學作品《卡塔莉娜》、《尋找尊嚴》等。
十五歲的凱姆比利與她的哥哥賈賈住在奈及利亞埃努古一座華麗的大宅中,他們衣食無缺,卻活在父親尤金嚴厲管束的陰影之下,時時刻刻都必須遵從尤金規定的宗教戒律行事。尤金是事業成功的商人,對外樂善好施,備受外界尊敬,但在家裡卻有著不為人知的黑暗一面。 當奈及利亞因軍事政變而陷入動盪時,凱姆比利與賈賈被送往恩蘇卡的姑姑家。姑姑家對他們來說猶如另一個世界,書架上擺滿了書本,空氣中瀰漫著咖哩與肉豆蔻的香氣,表弟妹的笑聲迴響在簡陋的屋子裡。在那裡,凱姆比利首次體會到了自由,並遇見了令她怦然心動的阿瑪迪神父…… 《紫色木槿花》是阿迪契於二十六歲出版的處女作,一推出就好評不斷,奪下眾多國際獎項,令她成為炙手可熱的奈及利亞籍新世代作家。 這部小說從女主角凱姆比利的視角出發,細緻刻畫了青春期少女的情感經驗、威權家庭的創傷、性意識的啟蒙,乃至她掙脫枷鎖、追求自由的蛻變過程。既是一部動人的成長小說,也反映了天主教與傳統伊博文化的衝突,以及奈及利亞在建國後遭遇的後殖民處境。
陳之華(作家)
房慧真(作家) 施清真(翻譯家) 許菁芳(作家) 陳芷儀(《大誌雜誌》營運長暨主編) 蔣亞妮(作家)
「這一代最重要且最具創造力的小說家之一。」——《紐約客》 「一個美麗又令人心痛的故事。」——《觀察家報》年度好書 「極具震撼力。」——《泰晤士報》 「從頭到尾緊緊抓住讀者,我無法放下這本書。」——《愛爾蘭時報》 「驚人之作。阿迪契無疑是另一位偉大的伊博族小說家奇努阿.阿切貝的21世紀傳人。」——《華盛頓郵報》 「文筆如奈及利亞的風景般豐盈……阿迪契對少女內心的細膩描繪,使這個故事超越了特定的背景,將她筆下的奈及利亞呈現得如同尤多拉·韋爾蒂(Eudora Welty)筆下的密西西比般鮮活生動。」——《波士頓環球報》 「令人驚嘆。」——《明尼阿波利斯星論壇報》
哥哥賈賈不再參加聖餐式的那天,爸爸把沉重的彌撒書丟到房間另一頭,砸碎了陳列架上的陶瓷小人偶,我們家就此開始瓦解。當時我們剛從教堂回來,媽媽把沾了聖水濕漉漉的新鮮棕櫚葉片放在餐桌上,上樓換衣服。之後她會把棕櫚葉片編織成一個個鬆垮的十字架,掛在我們用金色相框裱起來的家族照片旁。那些十字架會在那裡待到隔年的聖灰星期三,到時候我們會再把這些葉片帶去教堂燒成灰。每年爸爸都會跟其他奉獻者一樣身穿灰色長袍協助分發聖灰。排在他前方的隊伍總是移動得最慢,因為他會用沾滿聖灰的大拇指用力在每個人的額頭上抹出完美的十字,並用意味深長的語氣、咬字清晰地緩慢說,「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