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

作者:瞿宛文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5-03-13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0510652
裝訂方式:精裝
頁數:544頁頁
開數:17 x 23 x 7.62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社會議題/研究

定價:NTD$ 720
優惠價:NTD$ 648
庫存 > 1

作者介紹

瞿宛文

  美國史丹佛(Stanford)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灣大學城鄉所與經濟系兼任教授,曾獲第一屆孫運璿學術獎最佳書籍獎。研究著重於台灣與東亞經濟發展,近來也開始探討中國經濟相關議題。曾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編與社長。著作包括與安士敦(Alice H. Amsden)合著的《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經濟成長的機制》;《公與私之間:台灣經濟發展的另類思考》。

內容簡介

台灣在戰後持續了數十年的快速經濟成長,
發展成績與南韓並居後進國之首。
瞿宛文專論《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探討造就這優異績效的原因,
挑戰了當今台灣社會的主流論述。

  就「如何做到」而言,主流的自由市場理論實難以提供合理解釋,關鍵因素確如對該學派採批判立場的結構學派所言,是國府在有利的客觀條件配合下,在當時採取了符合時宜的經濟與產業政策。再則,日本殖民遺產與美國的援助,雖提供了重要有利條件,但僅為輔助性角色,無法在戰後「自然地」帶來工業化。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採取歷史性角度,探究了「發展動力」層面,認為百年來救亡圖存追求現代化的民族動力,高度提升了國府經濟與產業政策的品質,並促使國府施行土地改革並著重社會公平。然而這歷史條件也隱含了這發展模式的局限,影響至今。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一書希望藉由此研究促進對台灣經濟如何進一步發展的討論,同時對後進發展理論做出貢獻。

第一章 如何看待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理論視野

本書是要探討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成因,並從中尋求具前瞻性的理論與現實意涵。而在進行此探討之前,還是要回顧相關的經濟理論及其爭論以作為討論的基礎,本章即是要進行此項工作。首先將分別檢討與經濟發展相關的最主要的兩派理論,即自由市場理論與結構學派理論,並簡要敘述兩派就東亞發展成因而進行的爭論。隨後將探討一些以單一變數或外在環境等非政策因素為主要解釋的說法,包括啟始條件及殖民遺產的影響,及國際政治經濟情勢的作用,尤其會述及南韓學界關於日本殖民統治影響的爭論。上述理論主要關切東亞發展得以成功的要件,除此之外,也將探討關於發展動力的議題,包括文化、發展意志、歷史因素及民族主義等。然後將評述對於台灣發展提出解釋的一些既有說法,最後會綜合上述討論而提出本書要呈現的新的論點。

一、自由市場論與結構學派

在討論自由市場論與結構學派在如何解釋東亞奇蹟上的爭論之前,先簡單敘述此兩派的相關基本論述,即對於後進國家該如何推動經濟發展的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自由市場論

從1970年代開始,二戰後歐美資本主義黃金時期的社會福利國模式在發展上遇到瓶頸,新保守主義的政治勢力與思潮再次抬頭,而與社會民主政治相配合的凱恩斯學派,在經濟思潮方面的領導位置也隨之被新自由主義取代,後者遂逐漸成為近三四十年來國際經濟學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