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身體與情緒:施密茨新現象學及其發展

作者:王心運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4-07-23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3508427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76頁
開數:14.8 x 21 x 2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人文/史/哲視野

定價:NTD$ 530
優惠價:NTD$ 477
庫存 > 有

作者介紹

王心運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與教育學科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胡塞爾現象學、列維納斯倫理學與醫學倫理等,發表〈從身體感受談照顧哲學〉、〈尊重自主的現象學探討——臨床倫理的主體或他者?〉等多篇相關期刊論文,另有合編《白色倒影——敘事醫學倫理故事集》、《藍色簾子——臨床倫理案例集》、《心的時差——臨床倫理案例集.精神醫學篇》等五本著作。

內容簡介

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1928年出生在德國萊比錫,於2021年5月5日逝世於基爾。從1964年至1980年持續發表了五部十冊的《哲學體系》(System der Philosophie)為其一生的代表著作,並奠定了以「新現象學」(Neue Phänomenologie)為名的哲學學派。他是新現象學的創始人,也是「新現象學學會」(Gesellschaft für Neue Phänomenologie)的精神領袖。若從「新現象學」學派的主要論述看來,學派也可稱為奠基於施密茨諸多關於「身體」的核心論述,所開展出的「身體現象學」學派。

本書包含了身體現象學的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並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施密茨身體現象學的核心概念與其架構。第二部分闡述了新現象學的跨學科發展及其潛在應用。通過施密茨的新現象學,我們展開對胡塞爾現象學理論的修訂,以進一步揭示身體現象的原始混沌與雜多的領域。這將現象學分析擴展到日常經驗中最熟悉,卻難以分析的日常感受,如情感、氛圍、疼痛、自我和虛無感。此外,從意義源於具體身體運作的角度出發,作者展示了如何通過轉變身體團塊的配置和拓撲分布,將患者的不安轉化為安適的可能性,進而呈現新現象學對心理學和精神醫學領域可能提供的實際貢獻。

章節試閱

導論(摘錄)

一、施密茨其人與著作簡介

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1928年出生在德國萊比錫,於2021年5月5日逝世於基爾。1949-1953年他在波恩大學學習,1958年於基爾大學哲學院任助理一職。1971年正式升任基爾大學教授,1988年擔任基爾大學Kurt Hübner講座教授直至1993年。從1964年至1980年持續發表了五部十冊的《哲學體系》(System der Philosophie)為其一生的代表著作,並奠定了以「新現象學」(Neue Phänomenologie)為名的哲學學派。他是新現象學的創始人,也是「新現象學學會」(Gesellschaft für Neue Phänomenologie)的精神領袖。若從「新現象學」學派的主要論述看來,學派也可稱為奠基於施密茨諸多關於「身體」的核心論述,所開展出的「身體現象學」學派。

若從西方哲學發展看來,從希臘哲學以降至當代哲學,雖然不乏關於「身體」的論述,然在崇尚理性與客觀的西方哲學裡,與其說身體成為哲學嚴肅的論題,倒不如說是哲學掩蓋了身體現象的真正闡釋。從希臘時期開始,柏拉圖崇尚理型,認為由身體感官而來的知識對理性而言是種干擾因素,以致於理性受到感官知識的誘惑,無法達到完美與客觀的知識。至於近代笛卡兒談論身心二元論,理論看來似乎將身體放到與心靈同等的地位,但實際上也不過是將身體簡單地置放於理性之光的邊緣,僅作為簡單平衡與陪襯理性的地位。到了集古典理性大成的康德那兒也是一樣,仍無視於身體現象的存在。純粹理性成了哲學研究與批判的唯一目標,而身體或感官經驗只能是依於經驗而來的後天知識,並沒有先天綜合知識的邏輯性。其結果是,在康德哲學裡幾乎找不到任何關於身體的嚴肅研究。

直至胡塞爾開始發展現象學的研究方法,終於可以在現象學還原的幫忙下,於諸多被還原的領域之內,看到身體所展現的多樣與豐富之原初現象。從胡塞爾諸多遺稿陸續出版後,可在他諸多研究中看到關於身體諸多有趣與重要的現象學觀察,這些研究直接導至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身體現象學的發展。然而,胡塞爾的身體現象學仍受限於「意識現象學」的主宰,意識高度結構化的分析並無法說明充滿偶然性與「非建基性」的身體現象,因此胡塞爾的進路從來無法真正地進入以身體為核心的現象學領域。至於梅洛龐蒂延續了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論進路,真正從存在的角度將身體概念拉進了哲學思維的核心。然從施密茨的角度看來,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雖有著豐富的哲學辯證與創造的特性,整體看來,梅洛龐蒂的理論卻離日常生活的身體經驗越來越遠。

新現象學最大的貢獻在於他們提出深化「身體現象學」的整體思考架構,或甚可認為,「新現象學」就是以身體現象作為最基本研究之核心,而發展出的一門「身體現象學」,因此可將施密茨的「新現象學」等同於一門新的「身體現象學」。此架構與傳統耽於純粹思維的哲學進路並不相同,而是積極地與其他領域進行跨領域的對話,例如新現象學已經與心理學、身心醫學、建築、舞蹈等不同領域展開實際交流,並已產生實際的成果。我們知道,一般哲學界的學者,他們對身體現象學的理解大部分來自梅洛龐蒂,梅洛龐蒂的思想繼承胡塞爾以及海德格,為身體現象學開創一大片新的思想沃土。但是,作為後輩的施密茨與梅洛龐蒂雖有著重疊的生活年代,施密茨卻鮮少談及(與其豐富的作品相比較)梅洛龐蒂的思想。這並非與謹守學派一己之見相關,而是涉及現象學進路與其可能發展之間深刻的思想差異,而這也是本書隨後要闡明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