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變成的人

作者:許恩恩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4-06-26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6263146655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20頁
開數:14.8 x 21 x 1.6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社會議題/研究

定價:NTD$ 400
優惠價:NTD$ 360
庫存 > 有

許恩恩

  高雄人,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學士、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合著期刊論文〈「我們 NGO」:太陽花運動中的網絡關係與社運團結〉。曾獲文學獎與文學創作補助。現為齊想創造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如果一個人,在他十幾二十歲的時光,完全浸泡在社會運動裡,
他會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這本書令人驚異的好」—張亦絢

  「當小說在惟它有能預借的那個未來裡,歸攏了時序,並嚮導讀者,進入那處他者自死的密林裡時,對我而言,是在此刻,《變成的人》亦歸結文體流變,索引自己,成為另一本書。一本從各種貌似幻滅的集體運動聲言,謙退向單單一個懸空個體,如斯靜停的有生之書。」—童偉格

  社會運動後,人改變了什麼?又被變成了什麼?

  《變成的人》以「記憶為核心」透過八章不同時序的小說,以素淨文筆細緻描寫主角從校園異議性社團出發,與友人共同追尋心中的理念,研讀理論書籍、出國參訪倡議團體、親身參與抗爭行動……也述及街頭以外情感關係、工作與生活,呈現出更全面的社會運動者樣貌。

  回首過去與虛構未來的時間點,小說交錯第一人稱及第三人稱敘事,呈現行動者在「去/留」以及體制「內/外」間的衝突與靜謐。各篇章分別觸及不同議題面向:例如性別政治、台港關係、東亞地緣關係,以及輕重不一、錯落難辨的陪伴與別離。

  《變成的人》以太陽花運動為中心,逐步展演運動前後的事件。呈現社會運動參與者的記憶標籤,不應被簡易歸類為「光榮/創傷」的正負;而是透過連續與斷裂的漫長生命歷程,在持續追尋與失語滯留之間移動、變化,容留更寬闊的想像與對話空間。

專文推薦
  張亦絢
  童偉格

  推薦人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著有詩集《地犬》。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房慧真,作家
  邱常婷,作家
  胡淑雯,作家
  苗博雅,台北市市議員
  唐 鳳
  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張娟芬,作家
  梁莉姿,作家
  戴立忍,影視工作者

一、 院區

她脖子清爽,推開玻璃門,準備離開,卻找不到原先帶來的黑傘。

偏偏外頭不是一場小雨。櫃檯人員表情苦惱,「我幫你看看倉庫。不好意思,愛心傘都發完了。」

因此,大彩傘被拿了出來。那是一把紅、黃、藍、綠相間的傘,比普通的傘更長更粗大,像海灘上的遮陽傘,傘面如小吃攤的遮雨棚那樣寬。傘面的灰塵抖落,骨架發出細微的摩擦聲。櫃檯人員低頭,嘴角勉力的上揚,「這有點俗,但還堪用。你有加老師的Line嗎?我們之後看監視器,如果找到你的黑傘,再跟你聯繫。」

津鳳緩緩接過,提起大彩傘。她沒有回應櫃檯,不是因為她不在乎原本的黑傘,也不是因為她對於「老師」在社會上過於廣泛地用以尊稱髮型設計師也用以仰稱學運明星所帶來的些微反感。而是因為,她的眼光移到傘面上直直的一行字:「立法院院區專用」。

按開大彩傘握把的按鈕。她將身後的玻璃門推回去。走出校區。

美髮店位於大學路。如果不是小筠的提問,她不會帶著小筠走進校區的深處,在稀疏的森林與泛著橘紅色夕陽的大橋旁,讓一圈圈的圓周畫破空氣。津鳳聽到的不是快門聲,而是不規律卻不間斷的溫潤波聲,那波聲推著她從校區深處的森林走出來,讓她走出校區的每一步都踩著塌陷。

小筠從那一刻起便消失了。每一個問問題的人都會消失。她走出校區,甩一甩脖子。

大彩傘比原本的黑傘更加醒目,過馬路時有一份額外的安全感。

雨季過後,沒有接到誰的聯繫,也就沒有把傘還回去。這把傘最後會靜靜立在危老建築的樓梯間傘桶,直到多年以後與建築共同倒下。

過馬路後就是往台北出發的公車站牌。等紅燈時,她仔細打量握柄。罕見的粗木頭。她想,她應該有見過這把傘,只是想不透,為什麼它會出現在距離立法院三十公里外的美髮店倉庫。

直直落下的滂沱雨勢中,傘幾乎完整罩住了她。她撐著立法院院區專用的傘,走過的地方,好像就都變成了立法院院區。



#### tags: `Book_notes` `我愛過的那個時代`

《沒有陽光》裡學生示威遊行畫面時所配的這段旁白語句,深刻地烙印在我心中。「我,可以說愛過那個世代」、「這溫柔,可能比他們的政治行動本身擁有更長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