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晴舫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4-05-30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6263106628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開數:21 x 14.8 x 1.62 cm開類別:精選書展 > 文學/小說/散文創作
胡晴舫台灣台北生,文學、戲劇為根,旅居過香港、北京、上海、東京、紐約等九座城市,其奇特的生命經歷經沉澱內化之後,成為她的寫作核心,觀察全球文化現象,反省大城市生活,直視身分跨界與異質文化之撞擊與匯流,叩問現代人生命的孤獨本質。作品《第三人》獲第37屆金鼎獎圖書類文學獎、《群島》獲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均由麥田出版。著作:旅人/ 她/機械時代/辦公室/人間喜劇/濫情者/我這一代人/城市的憂鬱/第三人/懸浮/ 無名者/ 群島相關著作:《群島》《群島(博客來獨家限量親簽版)》《懸浮》《第三人》《第三人(精裝)》
當世界崩毀中,我們如何能繼續相愛?你還記得你的二十歲嗎?成長之所以痛苦,是因為社會不真誠,還是我們太執著?成長的陣痛,宛如熱鐵烙膚,青春如花,在一陣凌亂馬蹄路過、不知從何而來的狂風暴雨後,花蒂折斷、花瓣落地,剩下的僅是計較腐爛的速度快慢而已。1980年代末,天安門事件、柏林圍牆倒塌,冷戰迎來句點,民主的風起,吹到了台灣、發展最迅速的台北。而此時的台北人,遺留著外省族群在這塊土地上的碰撞、矛盾情緒與鄉愁,夾雜著社會加速進入現代,新舊交替的迷茫與追求,這一代年輕人的在地認同已經和當時執政權貴出現了分歧與斷裂,於是《二十歲》的故事,接續展開……然而當未來化、國際化等等的理念成為教育與當時代青年的目標,但當這些口號在世代交替的拉鋸中逐漸淪為泡沫、在成長的過程中變質成為撕裂彼此的利器,這群人的二十歲該何去何從?「我明明知道我想抵達何處,變成何種人,我卻力不從心。」四月天,流蘇樹皓皓盛開,「死了嗎?」有人急切問。「死了。」「報紙說,她吞了氰化鉀。」賴水吟的人生靜止在那一年的初夏,月青絕口不提,像是抽離般無法參與同學的討論,她爬梳著那些與水吟的回憶。她是個漂亮女孩,眉黛如山,小小紅唇翹而可愛,她在關注社會議題的大學報社,她愛上當時充滿熱血且積極參與學生運動的學長,卻陷入三角關係裡無法自拔,因此當流言四起,她在討論八卦的人口中淪落成一具無思想的女體……「活著乃世上罕見,大部分人只是存在著。」湯姆曾在大學時跟月青告別,也曾在月青面前單純說完他想說的話,接著露出燦爛的笑臉,搖手,像在道別,然後一下子將自己往窗口投了下去。他活下來,然後依照著自己喜歡的樣子活著。他挺身成為社會運動的一份子,他滿懷理想的進到《中國政治論壇》月刊上班,但他從不準時出席會議,慣性不告而別,在每個突然出現的日子裡跟月青借錢。他的人生像一部電影,充滿著各種想完成的事,還有雞尾酒療法,常常在半夜打電話給月青,她只希望他,快樂……「我們一直認為世界不夠好,但,也許,根本是我們對世界來說始終不夠好。」新聞輪播著總統全家被起訴的新聞,身為政治幕僚之一的鄭立文也沒逃過起訴那個曾經憂國憂民,為了遠大理想和抱負參與社會運動的學長,如今卻只能這樣躲藏在情婦家裡,在月青的面前放聲痛哭,他受不住的不只是媒體甚囂塵上的報導,還有一段他真實擁有過,卻在那段撐著口號就看似成功的表象下犧牲的愛情,他留下來,他依循社會期望組建家庭,擁有一個體面的職稱,但他再也沒有感受過二十歲那年的悸動……我們看到的自由,其實一點也不輕盈,而是十分沉重。真正自由的人很偉大,因為他承擔他的抉擇;他勇敢,因此才自由。「就算提早明白青春是人生的奇蹟、短暫的特權,就能逆轉命運的無常、躲過世界的殘酷嗎?我想,不能。」—胡晴舫故事以月青為中心串連著這一群二十歲的人,他們以為自己會跟自己的父母不一樣,他們會去很多地方,認識很多人,做一些自己覺得驕傲的事。結果他們還是跟自己父母差不多,工作賺錢吃飯睡覺,這就是活著的意思嗎?月青從來不是主角,或不只是主角,她在這些人的周圍發展出另一條線,她以觀看他人的視角,直擊人性對名利、階級、慾望的追求,不斷挑出成長過程中每個痛苦的結點,都必須在青春過境後才能幡然參透。
第一章 離開的人(節錄)夏天,她就要大學畢業了。月青剛進大學時,系上戲劇公演,每個年級都要推一齣戲。有名嘉義上來的學生叫辜榮堂,長了一張白淨的寬臉,戴黑色細框眼鏡,會寫詩,懂沒人聽過的冷門藝術電影知識,替自己取了一個最常用的英文名字「湯姆」,大家喊他湯姆湯姆地,喊到後來幾乎忘了他的中文名字。湯姆有點奇妙,他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想知道,他什麼都做、也什麼都想做,剛進大學幾個禮拜,具歷險性格的他已經加入許多社團,認識了許多人,幫忙組織大量活動。當湯姆自告奮勇擔當他們這一屆的導演,大家都才大一,誰也不認識誰,連校區都還搞不清東西南北,不知道戲劇公演是什麼概念,遑論要組織大家協力合作,他的熱情進取就成了大家的救兵,所有人默默鬆了一口氣,集體同意推舉他。他不知從何得知愛爾德作家王爾德,十九歲的他自信滿滿,毫不猶豫選了王爾德十九世紀末寫的英文劇本《不可兒戲》,要帶著一群台灣孩子用英語演戲。他煞有介事舉辦了演員徵選會,廣邀任何有興趣演戲的同學來試鏡。其中有個住在鄉下的十八歲純真少女角色西西莉,他在兩名同學林月青和賴水吟之間猶豫不決,最後他挑了月青,另一個同學郭世偉與她同演一對情侶。湯姆認真手畫了工作表,分派工作給每個人,規定每週二和四晚上七點,擔任演員的同學需要去新生大樓的空教室排練。進入第三週,第五次排練時,世偉不肯繼續,他停下來,手執劇本,眼神哀怨,低喚湯姆,「哎。」湯姆抿嘴,不答。「你跟她說清楚吧。不然,我演不下去。」月青不明所以,來回巡視兩個男孩的臉。氣氛尷尬,一會兒後,湯姆對月青說,「走吧。」她跟在湯姆身後,一前一後,一路毫無交談,去到大學新生南路側門的麥當勞。八○年代末的美式連鎖店在台北,窗明几淨,物美價廉,尤其夏日冷氣充足,附近大學生均拿來當讀書中心。湯姆點了奶昔,她喝熱紅茶加鮮奶油。兩人對坐。「世偉說我看著你們,他沒法排戲。」他說。「你是導演,不然呢。」「對啊,我是導演。」「你是導演。」「他不自在。」「他這個人怎麼⋯⋯」月青皺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