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于玄, 陳湘妤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4-04-10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6263146204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04頁開數:14.8 x 21 x 2 cm開類別:精選書展 > 國內外文學創作
林于玄 二〇〇〇年生,宜蘭人。 著有詩集《換貓上場了》、歷史書寫《不沉默紀錄:屬於臺灣人的二二八行動主義》(合著)。 陳湘妤 諮商心理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輔系學士、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諮商心理學碩士。 主要寫散文、心理學科普文章。曾獲桃園文學獎、紅樓文學獎等。目前主要在台北、新北提供心理諮商服務,專長創傷處遇、親密關係、生涯發展與自我探索。 近期的願望是希望可以讓心理學好懂一點,讓每個人可以更理解自己一些。
為理念走上街頭,帶傷回去那些傷害還未痊癒嗎?或是從未意識過自己也受傷了? 《傷兵不在街頭》前篇,作者林于玄以四篇小說交錯描繪理想性的公共議題與最私密的個人情感、愛欲。聚焦於不同身分的年輕人在社會運動中感到迷惘、挫折的創傷經驗。呈現出社會運動創傷者或失語、或麻木、或陷入不斷循環的的掙扎和痛苦。 不只透過小說從文學面向切入運動傷害;「發聲練習」透過採訪三位學運青年的紀實報導,向讀者真誠自剖,說出不同背景、參與運動的動機、面對運動的內心轉折,真切展露不同性格風貌。 本書後篇〈我們在復原的路上〉,作者陳湘妤從自身通過綜合心理學領域的學養與經驗,從成因、生命故事、症狀細細解說分析社會運動創傷。通過深入分析這些病徵的成因和影響,後篇不僅有助於社會運動參與者更好地意識到自己的身心狀態,也提供了減少痛苦、治癒自己的可行方式,一起從街頭復原走回到各自生活。
專文推薦 楊翠、盧郁佳 好評推薦 朱嘉漢,作家 林楷倫,真心純情好魚販 張亦絢,小說家 張桓溢,作家 梁莉姿,作家 傅 榆,紀錄片導演 鄔佩麗,頂溪心理諮商所所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善意呼籲社會同理創傷的失語難解,誠懇感人。」──盧郁佳(作家) 「因為創傷的遞延性,等了十年,我們才有《傷兵不在街頭》。」──楊翠(作家)
〈鸚鵡,鸚鵡〉 那天晚上,心心向她問好時,阿加瑪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鸚鵡。 心心是阿加瑪打工的咖啡廳的同事。每一次阿加瑪走進吧台、繫上圍裙後,心心都會對她說:「妳今天過得怎樣?」而她會說「不錯」,或者「還行」。 然而這天,阿加瑪張開嘴巴,卻發不出任何一點聲音。 「妳還好嗎?」心心又問了她一次。 她把嘴巴張得更大,肚子因用力過猛而有些疼痛。 最後,她只是點了點頭。 她啞了。一個人啞了,卻還有這麼多的聲音。心心將咖啡豆倒進磨豆機、按下開關,咖啡機發出嘶嘶蒸氣聲。有人在一分鐘內說出三次,真的假的,真的假的,真的假的。音響播著「那我懂你意思了」的〈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從早上醒來後她的後腦勺就感覺特別脹,現在甚至痛了起來。她的感覺超載了,彼此交疊纏繞無法分離,匯聚成一道白光,強烈到她忘了閉上眼睛。主唱唱出「我們把希望寄託在另一個世界裡/然後才能面對這殘破的生命」。一位客人走進來。木頭地板發出嘎吱嘎吱聲。心心說完「空位都可以坐」後,又轉頭問了她一次:「妳真的還好嗎?」 「這殘破的生命。」阿加瑪停頓了一會才意識到那是從她嘴裡發出來的聲音。她心想——我變成了一隻鸚鵡。 表面看來,阿加瑪和之前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只是花更多時間在打工和劇場上。 期初排練,她一人編劇一人演出,劇名〈痛苦的十一個面具〉: 燈暗。 燈亮。 她走出布幕。 拖著一大串面具。每個面具上都寫著大大的數字,從 1 到 10。 她繼續走。 走的時候升起一陣霧。 霧終於散去的時候,她站在舞台中間,戴著編號 1 的面具——「遺忘是充滿誘惑的,酒與藥那般舒服的。」燈暗。燈亮。 編號 2:「我老懷疑寫作到底將救助我們的人生或將我們推入更深黑之處。」 燈暗。燈亮。編號 3:「我已然成為一個困難的女生,而困難的女生今後,只能與困難的人,談困難的戀愛,冒著離開愛情的危險。」 燈暗。 燈亮。 編號 4:「只有慎重約好的/才允許背道而馳不是嗎」 燈暗。燈亮。 編號 5:「一隻長腳蜘蛛奔跑得那樣迅速忽然停止/它是明白了如果事情不是嘎然而止/到底要如何停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