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精選書展

  • 製造診斷的時代:醫療的命名究竟是治療的起點,還是健康的新困境?
    獲得一個病名, 是幫助我們變得更健康,還是變得更加脆弱? 被譽為當代最偉大腦神經醫學家──奧立佛・薩克斯真正的傳人 英國腦神經權威醫師暨惠康圖書獎得主 《腦內風暴》、《謎病睡美人》作者 ~蘇珊・歐蘇利文~ 探索社會醫學最新力作   ◆《週日泰晤士報》即時暢銷書   ◆BBC Radio 4「本週好書」選書   ◆《泰晤士報》、《衛報》、《倫敦標準晚報》、《新政治家》、《愛爾蘭時報》2025年度最佳好書之一   「《製造診斷的時代》探討了許多讓我長期困惑、難以釐清的議題,她以優雅、深情且極富見地的筆觸,俐落切開那些讓我在為人父母與臨床工作間掙扎的矛盾與混亂。這本書...
  • 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
    第八章 施與受的每一天 瓊安生病的初期階段,把我猛然推入了危機模式中,但是承受著那種高度擔憂和不確定性的同時,還要給予她所需的照顧和關心,實在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她失智和失能的狀況殘酷地持續惡化,到了第三年,我明白我需要一份計畫,好安排嚴重慢性病的長期照護工作。 我想,打從一開始,瓊安就很驚訝地發現,我居然可以為她和家人辦到所有的事。她並不懷疑我的愛或承諾,但是她當然從沒看過任何跡象,顯示我可以把我們家打點得很好。一開始,她會一邊謝謝我,一邊有些嘲諷地聳聳肩,暗示我說,如果早知道我這麼能幹,她一定老早就叫我一起幫忙了。向我表示感謝時,她會感到內疚,因為她把家務重擔移交到我的肩上,而且...
  • 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
    凱博文(Arthur Kleinman)   1941年生於紐約,美國精神科醫師,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與醫療人類學教授、哈佛文理學院人類學系Esther and Sidney Rabb教授,在醫學、人類學、公共衛生等領域備受敬重,也以在中國與臺灣從事精神疾病的研究而在華人世界聞名。   凱博文是二十世紀引領「醫學」和「人類學」展開對話的先行者之一,帶領過無數的醫生、公衛學家、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進入醫療人類學(medical anthropology)的領域,影響許多國家衛生政策的制定與執行。   凱博文對華人世界身心健康的研究,貢獻非常卓著。早在1970年代,他就到臺北進行「...
  • 度量瘋狂:精神疾病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科學主義
    第一章 前言:共同的願景 她:舉例來說,我很確定我曾經看過那間醫院,在廣島。我怎麼能對它視而不見? 他:你並沒有在廣島看過那間醫院。在廣島你什麼都沒有看到。 ──瑪格麗特.莒哈絲 ,《廣島之戀》(一九五九) (精神醫學的)普世主義的最根本假設是,精神疾病具有某種普世性,而我們進行跨文化調查的目的,即是找到此種普遍性的存在證明。有兩件事可能會掩蓋精神疾病的普世性:第一、我們在不同情境中歸類病症的方式。第二、病症如何呈現在不同的文化之中。 ──朱利安.勒夫,《全球各地的精神醫學》(一九八八) 關於疾病是否具有普世性的爭論,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紀後半葉帝國主義擴張的...
  • 身為自己:人類意識的新科學
    意識的真實問題:作為你的感覺是什麼? 洪裕宏 (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在1998年,哲學家查默斯(David Chalmers)和腦科學家科赫(Christof Koch)在一個學術會議上打賭,賭二十五年後,即2023年,大腦産生意識的機制會被發現。二十五年到了,在紐約大學召開的意識科學學會(ASSC)上,科赫認輸了,科學至今仍然無法解釋大腦如何産生意識。查默斯稱這個問題為困難問題 (The Hard Problem)。   目前科學界研究意識問題主要有三個進路:意識的神經關聯(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