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精選書展

  • 華人信仰與東亞文化:跨境、流動與再生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而論,東亞文化的概念本即具有跨區域性、流動性與在地發展性等特質。而華人信仰則是華人文化與精神文明的展現,隨著華人之出仕、經商、宣教乃至於移民等不同因素遠赴海外,也帶入原鄉信仰與文化。在此一接觸傳播交流的過程中,不同時、地以及與不同族群文化間的碰撞,又有了不同的在地承衍與新變,展現出華人文化的能動性。本書為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所執行的計畫「華人宗教性」研究群的部分研究成果。由於華人文化特色與型態,也表現在華人信仰與文化交流中,華人宗教信仰與文化提供了東亞不同空間、地域間的連結。本書蒐錄來自於中文系、宗教所、日文系、韓文系等不同學術領域學者的專題論文,六篇論文經會...
  • 跨界多元視域下的東南亞華人文化:歷史篇
    蔡源林   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宗教學系博士,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並為同校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華人宗教性研究群」副主任。曾任台灣宗教學會理事長,現任《台灣宗教研究》期刊主編。研究專長為宗教理論、伊斯蘭研究、後殖民理論、宗教教育等。主要著作有《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2011)以及期刊論文、專書論文三十餘篇,並與多位研究東南亞華人宗教的學者合著《馬來西亞與印尼的宗教與認同:伊斯蘭、佛教與華人信仰》(2009),本書為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東南亞宗教研究之階段成果,係台灣學界在此領域的里程碑。 葉先秦 ...
  • 流動的界域:從在地、跨域到多物種
    本書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二十年的精華呈現,透過多位學者的研究,看見人文領域對於社會的關懷,並透過不同質地的書寫搭建對話橋梁──從理論思索走向實踐,也在實踐中看見文化的多元,並藉以思考跨域精神。 書中研究包含人與環境的關係,如日治時期的米種政策、魚藤種植計畫,並闡述工業化如何一步步將土地改造為其剝削的對象;而人們又如何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種種議題時,不斷地在行動中反思並凝聚集體意識,找回人與人、人與其建構的環境、人與環境中其他物種所共構的關係,達到尋求「多物種正義」的可能。 同時,也藉由爬梳族群的遷徙、移動、甚至流亡的歷程,提供多視角的流離想像:從流亡藏人與戰後在日台人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