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化、生活與愛的方式
現代男女身不由己地追求正確的生活方式,
嘗試同居、離婚或契約婚姻,
努力調和家庭和事業、愛情與婚姻、
新的母職與父職、友情與交友。
這種趨勢蔚為風潮,且無中止的跡象。
我們可以說這是在階級鬥爭之後的「身分鬥爭」。
「為什麼你要跟這個男人结婚?」在麥可.康尼翰的小說《世界末日的一戶人家》一書中,一位女兒這麼問著她母親。「你難道從不擔心自己可能犯下長久的錯誤,就好像失落自己真正生命的軌道,甚而做了一個永遠無法把轉的改變?」她母親對這問題揮了揮手,好像要趕走隻一直在旁邊嗡嗡煩人的蒼蠅一樣,她手上的蕃茄醬閃閃發光。「我們從來就不去想這種偉大的...
-
前言:死亡的記憶何其遙遠——在21世紀避免戰爭的方法
廖咸浩(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在他的名作〈荒原〉(“The Waste Land”)開頭前幾句是這樣說的:
四月是最殘酷的季節,讓
丁香從死寂的土地中冒出,將
記憶與愛欲混合,以
春雨將遲鈍的根芽擾動。
本詩寫於二次大戰後,以這些詩句啟首所反映的是,即使在春雨陰影仍糾纏不去。然而,人是健忘的。在2022年2月24日,還未等到春雨開始擾動死亡的記憶,新的死亡已經開始了:俄烏戰爭點燃了21世紀的第一把戰火。與任何戰爭的開始一樣,雙方都有充分的理由:一方反侵略...
-
前言:在最前沿的美麗與憂懼——人工智能對人性的測試(摘錄)
廖咸浩(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人工智能的發展是人類的科技想像力最極致的表現之一。雖然也如各種科技的發明一樣,人工智能也會帶來許多預料中和更多未預見的衝擊,但這些衝擊絕非過往的科技可堪比擬,這是因為人工智能對「人性」及「人的地位」提出了嚴厲的拷問,特別是在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問世之後。
雖然過往的科技其實都曾一再的改寫或延展人性(human nature)的定義,但這個過程從未只限於正面的發展,即使如農業的發明,也是個兩面之刃:它既穩定了糧食的生產,形成了定居生活,但也開始造成對生態的衝擊,乃至...
-
戰後80年,當台灣的「慰安婦」全數離世,
該如何向下一代傳承戰爭記憶?
來自日本第一線的教學現場──
一位不畏右翼攻擊的中學教師,
逾20年教授「慰安婦」議題的戰鬥紀錄!
1990年代,亞洲各國倖存的「慰安婦」陸續現身,揭開深藏多年的二戰傷痕。此後,日本有七家出版社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載入了「慰安婦」的敘述。然而,隨著右翼勢力對教科書出版社的攻擊和施壓,至今僅剩兩家教科書仍保留這段歷史,而在課堂上教導這個議題的教師也寥寥無幾。
本書的作者平井美津子是一個例外。她是大阪一所公立中學的社會科老師,曾親赴韓國訪問年邁的「慰安婦」、到沖繩聽取「姬百合學徒隊」倖存者的證言,...
-
傅柯的「何謂哲學」
法國最重要的當代哲學家
直接且全面書寫哲學的唯一著作
傅柯從未問世之手稿
塵封近六十年後首度公開
完整呈現他對哲學本質的系統思考
「自從笛卡兒以來,西方哲學中所有的偉大幻想,並不是哲學家皇帝,也不是哲學智者,或是道出世界之自然秩序的哲學家;而是改變日常的哲學家,僅僅透過知識的突然湧現。我們的整個文化曾經夢想一個意識的掌握,而那,便是革命。」
──傅柯,《哲學論述》第五章〈哲學的與日常的〉
「如果說傅柯的工作,直到他生命的終結,的確是一個哲學家的工作,那是因為他不停為自己的文化設下陷阱圈套──我們也要為自身設下陷阱圈套──以便打開以不同方式思想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