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是藏語的煙,緩慢燃燒柏木樹枝是一種祈福和淨化的儀式,
「朵」是放下,「瑪」是大地或者母親,
然而逃亡中的人們無法燃煙,只能定居後以替代糌粑的麵粉捏出朵瑪,奉獻給雙腳所踩的大地。
從背包客、田野調查到成為一位研究者,從一名旅途中的觀察者,進而融入西藏、印度等地的離散社群,
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從流亡到共生,非自願移民的近距離觀察。
這是一個外族人進入藏文化找尋自我的故事,個人「應該屬於」的國家以及「自己是誰」,總歸必須是自己的選擇。
相較於世界上其他的難民群體,西藏人是一個特殊的個案。這個群體以印度為主要的遷入地,其中包括以學校為目的地的孩童與青少年、因宗教因素追隨領...
-
從《風之谷》到《風起》,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部傾心的「宮崎駿」,
存放著純真或幻想或眼淚或傷痕。
★ NHK BOOKS 50週年選書
從《風之谷》(1984年)到《風起》(2013年),近三十年來宮崎駿動畫電影中常一再描繪失衡下的悲劇,以及跨越過末日的「孩子們」。
在腐海與戰爭侵襲下尋找解答的娜烏西卡,皋月、小梅姊妹與龍貓的相遇、身處油屋的千尋與自然眾神、乘風踏浪的波妞……宮崎駿對世界懷抱著危機感?萬物有靈論裡的世界觀又是什麼?相較於迪士尼所創造出來的美好世界,宮崎駿卻在動畫電影中呈現世界破敗後的情況,他為何要在動畫中陳述這些?
...
-
陳明惠
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成大藝術中心視覺與表演藝術總監,英國羅芙堡大學藝術史及理論哲學博士。曾任臺灣女性藝術協會理事長,擔任臺南市與嘉義市公共藝術審議會委員;國立臺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高雄市立美術館與臺南市美術館典藏委員;文化部、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教育研究院、藝術銀行等機構委員。
以中英文出版多本學術專書與多篇學術文章,包含《Visual Culture Wars at the Borders of Contemporary China》(Palgrave Macmillan,2022) 、《當代策展藝術及實踐:身體、性別、科技》(五南,...
-
凱西小姐
凱西小姐邊洗碗邊聽音樂,以前她也用洗碗機的,幾年前機器壞了,沒法修,又不想換新。一個人,一隻鍋,幾張盤子,幾個杯子,頂多苦惱天氣冷,水溫低,指頭不聽使喚,要不是撞了邊邊角角,就是常把杯子摔破。
不過,打開餐具櫃,滿的呢,凱西小姐不在乎地想,老死之前都還夠用的吧。
「妳這樣想,那就真老了。」小妹前兩天才在電話裡數落她。
她呵呵笑答:老,還不老嗎?老也沒什麼不好,這些年她覺得挺快樂,打扮過活都自在,該鬧的都鬧過了,巴黎那些年,頂著厚重瀏海,眼影塗得又濃又黑,黏上又長又翹的假睫毛,人人都學碧姬.芭杜(Brigitte Bardot),愈禁愈反著搞,把國...
-
欽西亞.阿魯薩(Cinzia Arruzza)
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的哲學副教授。她是國際婦女罷工(International Women’s Strike)的主要組織者和《觀點雜誌》(Viewpoint Magazine )的編輯部成員。
提泰.巴塔查理亞(Tithi Bhattacharya)
美國普渡大學的副教授和全球研究部主任。她是美國國際婦女罷工的主要組織者和《國際社會主義評論》(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的編輯部成員。
南茜.弗雷澤(Nancy Fraser)
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的亨利與露易絲 A.羅布哲學和政治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