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暖打氣.攜手推薦
呂秋遠|律師
李佳燕|家庭醫師
李欣倫|作家
馬尼尼為|作家、畫家
楊佳嫻|作家
諶淑婷|文字工作者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攜手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所謂社會禁忌會永遠揮之不去,直到有人將之寫得足夠抒情、予以摧毀在這本書中,十六位作家終於說出了女性本來永遠不該說的話,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懷孕看起來很可怕,生產更是如此,對嬰兒的渴望會消散……此外,誰會真正在意是否收到母親節卡片呢?我的三個孩子當然在各方面都很完美;然而,當媽當久了以後,我就越清楚,生兒育女並不適合所有人。敬告...
-
專文導讀
葉浩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梁家瑜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候選人
聯合推薦
周芷萱 女性主義者
鄭麗君 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各界讚譽
「在這個人人皆能以權利之名來進行各種索求或卸責的喧囂世界中,幾乎沒有什麼東西逃得過商業邏輯之際,閱讀本書似乎比韋伊當年的迫切更加迫切。這是一本叩問靈魂的書,也唯有以靈魂來回應才算是相稱。」──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葉浩
「作為一個未曾征服過他者、卻不斷被征服的島嶼,臺灣認識諸多其他帝國的榮耀,卻或許對自己的拔根不夠認識。……七十年來島嶼上哪個族群未曾經歷拔根─...
-
〈第四章 臺灣社會運動的特徵〉(節選)
根據作者將各項官方統計資料、文獻探討與分析、媒體報導及非結構性深度訪談等綜合因素進行剖析後發現,臺灣社會運動轉型「非暴力化」、「頻繁化」與「多樣化」,與「環境因素」、「政府治理」及「群眾認知」等有密切關係。茲分述如下:
戒嚴時期,臺灣社會的人民集會遊行在當時是被視為一項禁忌,人民一旦違反,即被官方視為係一種「違常活動」,不啻被威權政府認為是對統治者的挑戰,亦是擾亂社會治安的根源,對於參與的民眾,尤其是領導者、煽動者與破壞者往往被移送軍法機關審判,其中幾起較具代表性的聚眾抗爭事件備受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乃至被國際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包括1977...
-
-
林春鳳(屏東縣基督教女青年會理事長)、吳鄭善明(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桂春米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