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我彌留之際》:界線跨越與遺失之旅(精采摘錄)
文/蔡秀枝(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一九二九年十月,剛剛新婚四個月的威廉福克納在經濟困窘的壓力,與證明專業寫作能力的壯志下,僅僅用了六週就完成《我彌留之際》。小說敘事主要由邦德倫家成員的獨白所組成。全書共五十九個章節,穿梭演繹著宗教與俗世、精神與肉體、自然與人力、語言與行動、人與動物間的衝突與糾纏。由始至終,本書都籠罩在愛笛的死亡陰影之下。愛笛的死亡是邦德倫家成員一連串自我考驗的開始。在運送棺木到傑佛森鎮下葬的移靈旅程中,他們遇到的拖延、轉折、磨難與意外,都是界限的跨越。愛笛的孩子在充斥著喧囂、暴力、親情...
-
尚-路易.法汴尼Jean-Louis Fabiani
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師從布赫迪厄。現任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研究主任。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密西根大學、蒙特婁大學等校。著作繁多,如:《大眾教育與戲劇》(L''Education populaire et le théâtre)、《共和國哲學家》(Les Philosophes de la République)、《何謂法國哲學家?》(Qu''est-ce qu''un philosophe français?)、《科西嘉島社會學》(Sociologie de la Corse)等。
-
克勞德‧史提爾Claude M. Steele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曾任密西根大學教授、史丹佛大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教務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常務副校長和教務長。
美國教育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哲學會、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成員。
專研社會心理學、刻板印象威脅、自我肯定和成癮行為。
-
序
抗爭中弱勢性/別的現身
眾所周知,香港從社會分析至社會運動,都是大哥們的世界。
眾所周知,香港是--被不少香港人也認為是--男女相當平等的社會。
這兩樣自相矛盾的「普通常識」是如何並行不悖的呢?
香港的現代主體性來自資本主義,崇尚工具理性,以致社會的公共領域,也被高度「去性」(去身體)及「去性別化」。香港的向上(層階級)認同包括向身體價值的上半傾斜而蔑視下半。男性與女性,要在這社會中被看見,被認可作為「文明人」,只能變成「中性」--壓抑性,把身體的感知、慾望與需要轉化成對物質的依戀,在工作、思考、待人接物上盡量操演性別盲。
...
-
構思一個不曾存在的文化烏托邦
馬克‧班克斯所寫的這本《文化工作的政治》,本身就是一個政治行動,其目的在於追問(或追尋)一個百年來人文科學界爭論不休的焦慮:文化能否獲得某種「解放」?
「文化能否解放」這個焦慮,就像是一抹糾纏於文化人心中的幽靈,躊躇不去,卻又未曾能奢想其實現的可能:事實上,打從文化存在起,在人類歷史上都未曾「解放」過。從西方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創作的工匠們即依賴教會與貴族的委託而存在;十八世紀起法國沙龍鼎盛,創作者始得脫離對前者的依賴而開始尋求較多的創作自主權,但卻再度陷入追求沙龍主人與布爾喬亞階級青睞的困境。即便到了十九世紀,藝術家開始喊出「為藝術而藝術」(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