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十年的等待
閻連科
寫一本薄薄的散文,需要十年的等待,這是一種微笑的隱痛。是一個想吃蘋果的孩子,為了那顆蘋果,就去栽苗種樹,打枝澆水,然後看著那苗棵生長,有蓬有冠,而後剪枝嫁接,等往下年或者再下年,直到某一天,果樹突然掛了實,小果大果,顆顆粒粒,才慌忙去找到並摘下了那顆他等了十年想吃的粉蘋果。
有的寫作,其實就是念念不忘煎熬和等待。
十年前寫完《我與父輩》後,做出版的朋友再三攛掇鼓勵我,希望我就高趁熱,再寫一本關於我家族女性的書。之所以硬著頭皮沒有寫,是因為我不想把我家族中的女性寫成父輩一樣的人。因為在那塊土地上,雖然女人也是人,然那塊土地又規劃她們終歸是女人。她們在那一片屋...
-
後記
1.
稿件完成時,窗外的臺北,如常下起了黃昏雨。
黃昏落下的雨,讓我想起南方的故鄉,是否也正下著這樣的雨?
心底非常安靜踏實。
哪兒都不想去,也不想告訴任何人。像是完成了一次驚險的徒手攀爬。
寫作是孤獨的。見證者只能是自己。
現在只想好好睡上一覺。
該說的都已經在小說裡了。本打算就這樣,將稿件上呈。但又隱然不安,慚愧地想:既然作為「一本書」,怎麼可以沒有「後記」?
那不只是完而未了,更像草率棄逃。
我將自己揪回電腦前,讓戰局延續。拷問自己:關於這本書。關於我與牠的漫長跋涉。
是的,跋涉。
這裡的故事,總關乎小小的...
-
名人推薦
蘇芊玲(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現在監事)
完全原汁原味……一部繚繞心頭,探索家庭與自我,並揭穿每個人都渴望歸屬的故事。──《歐普拉雜誌》(O,TheOprahMagazine)
溫特音符般的文字與她所刻劃的景色令人目不暇給。──《紐約客》
引人入勝、真實動人……文字優美,內容精彩萬分。──《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用銳利雙眼洞悉陰陽同體的議題,又能適時排除不必要的泛濫煽情。這部引人注目、文筆優美的作品宣告一位重要作者的出現。──《克科斯書評》
一本讀者必讀的小說!溫特以細膩文字寫下對人類生...
-
榮獲林榮三文學獎、臺北文學獎的青年作家謝凱特,繼與家庭斷裂切割的《我的蟻人父親》、重建關係的《普通的戀愛》後,推出描繪與繼承母性的《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
作者在同名篇章中指出,他生命中有許多事物是從母親繼承而來的,如長相、口味,還有血液裡的墨水。母親擔任工廠女工時,起初自覺目不識丁而不敢與人攀談,後來認了字,交到朋友,還和人合資購買文青架上的書,當小姐的時陣就看過張愛玲和三毛,是捧字細讀的文藝少女。在分輯「做小姐」中整理母親在「母親身分之外的」生活瑣事;「做母親」探討是不是真的有母性?「做人」則是繼承那些身而為人不太清晰的事情。
跌倒受傷的母親左手提舉重物會施不...
-
驚豔推薦
張亦絢 專文導讀
巴代、王盛弘、李屏瑤、周志文、孫大川、陳柏煜、陳栢青、黃崇凱、楊富閔、葉佳怡、鍾旻瑞、顏訥、騷夏、財哥專業檳榔攤
推薦書評
這是一個二十ㄧ世紀臺灣文學工作者的身世溫柔揭祕,編織他的元素既有楊牧或巴代等大家,也有唱山地情歌的林玉英 ; 有部落髮廊裡的《中國童話故事》,也有「很能轉述部落酷兒性」的新一代作者Apyang。——張亦絢
精準無華的文字,敘述迷離少年之所遇,讀著讀著,有時也讓我驚頓或迷離起來。——周志文
馬翊航將標籤(原住民陰柔男同志)穿成裝飾,這些「是其所不是」的故事,多半苦中作樂,邊笑邊被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