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書快訊

  • 性與社會文化:性學和社會中的性愛
      本書是性與社會,性與文化,或性與社會文化的文集。收在這裡的文章,時跨25年(1986 - 2010)。有些是為北美《世界日報》「家園版」(當時的主編是薇薇夫人),寫的「兩性社會學漫談」專欄,後由巨流出版公司,以《性的社會觀》為書名,1987年在臺北出版;有些是為北美的《中報》「副刊」(當時的主編是曹又方女士),寫的「性學與醫學」專欄,後由方智出版社,以《你想知道而不敢問的事》為書名,1992年在臺北出版;還有一些來自在香港出版的《性學與醫學》(金陵出版社,1989,香港),在深圳出版的《性情怡人─?阮芳賦性學雜論》(海天出版社,2000)等書中;也有一些,來自在中國大陸《百科知識》,《大眾...
  • 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
    何日生   佛教思想與宗教NGO領域之實踐者暨研究者。著有《利他到覺悟:證嚴上人利他思想研究》(聯經)、《一念間》、《慈濟實踐美學》、《清水之愛:見證骨髓移植發展史》、《建構式新聞》;策劃編著《慈濟宗門的普世價值》、《環境與宗教的對話》等書。長年致力於佛教慈濟基金會之人文工作,並為慈濟大學副教授。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劍橋大學及牛津大學訪問學者。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南加州大學傳播碩士。多次前往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香港大學等進行專題講座,所撰之佛教利他思想、慈濟人文等論文,分別收錄出版於牛津大學佛學期刊(The Journal of ...
  • ISIS伊斯蘭國的新娘:13名年輕女子與無法離開的寡婦之屋
    在世人的眼裡, 她們難道只是一群天真的新娘,或工於心計的怪物? 遠離家鄉、成為ISIS新娘的她們, 怎麼也料想不到,等待自己的,竟是一次次成為寡婦的人生。 成為ISIS的女人   2014年,以伊斯蘭國為名的激進組織,躍上世界各大媒體。他們殘酷的處決方式與斬首影片,引發各界關注、恐懼與好奇。他們一方面以暴力掠奪中東、中亞地區的婦女,一方面也用傳單、影片、網路文宣,向那些活在西方世界的穆斯林兄弟姊妹呼喊,提醒他們的「悲慘」處境,呼喚他們一起為伊斯蘭國努力。   那些年,有不少女性湧入伊斯蘭國控制下的城市。她們可能是外交官女兒、實習醫師、成績優異的少女,但也有無家...
  • 是與有
      在「是」的面向裡,存有在愛中實現,   唯有啟動「愛」,人才能跨越人我的藩籬   馬賽爾是與雅斯培並稱的當代存在主義思想家,其存在哲學建基於自身的經驗,而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是與有》是馬賽爾的第二本《形上日記》,記錄他對「存在」的省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體驗到「存在」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不能被當成抽象的符碼。   在本書中,他舉出「是」(Being)與「有」(Having)兩種存在的面相。在「有」當中,我們把人對象化,當他是工具、計算他、不在意他自身的歷史、情感或本質,這是有主客之分的二元對立關係。   在「是」當中,我們卸下社會面具,以自己...
  • 情典的生成:張學與紅學
      自傳的改寫、神話的變形、創傷的揭露、疾病的隱喻、離散的困境……文學扣連生命的永恆命題,從張愛玲溯回《紅樓夢》,俱是愛情   張愛玲上追紅樓,下開後現代,她一個人走了好幾代,並以愛情將小說推向最前衛之處。   周芬伶三十年張學與紅學研究集成   追溯情典文本的生成   張愛玲如何在抒情傳統中別開生面成為聖手   以張愛玲為核心,上溯兩百年前《紅樓夢》的情癡幻愛,下推現代文學中創傷、疾病、流亡離散的女性書寫脈絡,深度分析張愛玲一生不斷變體轉譯的自傳書寫與古典小說的互文交織,她彌合古典與現代的分裂,追溯傳統,將之現代化,而愛情這亙古不衰的主題,正是她把握的關鍵,愛情是她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