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言
解放耳朵,現在開始熱身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找一個日常熟悉的地方,坐下來把手機關掉,閉上眼睛,放空沉靜。接著打開耳朵,盡可能地全開。專注用心記下你所聽到的周遭一切:遠的近的,清晰或幽隱的聲響樂音。至少過十五分鐘才睜開雙眼,切換成視覺觀察模式。最後,試著比較剛剛兩種不同感官的體驗差異。」
這是今春我在台大開授「音樂社會學」課程時,由於學生過多教室擠不下,不得不用以篩選想要加簽選課者的作業之一。而出此題目的靈感,就來自於各位現在正翻閱的這本「聲音地景」大師莫瑞‧薛佛(Murray Schafer)的經典小作。
之所以說...
-
前言
把自己扎根於自然中
它告訴我們自己從何而來,面對前方的路又該走向何處。
當我走在開闊的天空下覺得冷時,有個簡單的方法能讓身體暖和起來:拉起禦寒大衣的連帽蓋住頭,拉鍊拉到頂,圍住脖子,同時加快腳步。等到身體從軀幹、手臂、手腕,最後到指甲底下都回暖之後,我就可以停下來。接著,我拿出一顆橘子,剝皮,然後用舌頭把每一瓣橘子輕輕住上顎頂,慢慢把汁吸出來。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跟世界萬物產生了連結,包括種下橘子樹的農夫、樹從根部吸收的水分、包覆根部的土壤、從受精到結果托住橘子的樹枝,還有幫助它變得成熟甜美的陽光。我滿懷感激,感激身體重新變得暖和,也感激能感受到大自然...
-
前言
你上一次傾聽別人說話是什麼時候?而且是真正的傾聽,不去想接下來要說什麼、不低頭瞄手機、不急著發表意見。上一次有人真正的傾聽你說話又是什麼時候?認真聽你要表達的事,給的回應一針見血,讓你覺得自己真正被理解。
現代生活鼓勵我們要傾聽自己的內心、傾聽內在的聲音、傾聽直覺,卻很少鼓勵我們仔細、用心地傾聽他人。於是我們在雞尾酒會、工作會議上,甚至跟家人吃晚餐時,進行著一場又一場充耳不聞、雞同鴨講的對話,一心想要主導對話,而不是聽對方怎麼說。無論是在網路上或與人面對面,重點都在定義自己、描述自己,以及傳達自己的論點。於是,你投射了什麼成了價值所在,而不是你吸收了什麼...
-
-
序
如果讀者跟我一樣,只逛實體書店,卻又因為怕吵怕擠不愛久待,每每極限已到,看到限量新書,立馬就會購物癖發作,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了結帳, 先入手再說,回家再慢慢細看。若然,那麼展讀此書之時,愛貓的人不曉得會不會十分錯愕,原來這書不是寫貓,也不是側寫貓,雖然書名三個字裡有兩個字明明是貓。
書名訂作《貓非貓》,其實是為了誠實以告。畢竟這本書無法分類,套用「花非花,霧非霧」的句型,當然也暗示著「夜半來,天明去」的貓影貓蹤。
生性多癮又多控,改不來也戒不掉,只好順著癮頭走,奢望他人包涵我的 控發作。生物控的我,感謝父母家人包容,從小愛養各種小動物。但現實生活中,始終只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