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文推薦】
羅子琦(諮商心理師)
●【強力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俸鋼(精神科醫師)
.柚子甜(心靈作家)
.海苔熊(Podcaster / YouTuber / 諮商心理師)
.曾寶瑩博士(性治療師)
.路隊長(Podcast「好女人的情場攻略」主持人)
-
第四章 承認(節錄)
證明清白
倖存者希望她們的社群能夠做出多種補償行動,從危機中的即時幫助與支持(就像里維拉當年要求的),到防止暴力的廣義教育計畫都包括在內。然而在任何形式的行動之前,倖存者希望得到道德上的平反。她們希望旁觀者表達立場,認可有人做出不公之事,而且毫不含糊地譴責罪行。在面對常見的偏見,也就是把發生在受害者身上的任何事都歸咎於她本人的時候,她們想要得到社群的保證:她們不該被虐待。她們希望能將那份羞恥的重擔從她們肩頭移到加害者的肩膀上,重擔該屬於他們。這是我的訪談中所出現的共識。我的談話對象都敏銳地覺察到,罪行是刻意要破壞她們的名譽,並且孤立她們;因此,她們尋求恢復自己...
-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
二十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試圖以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來改善現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倫理學的倡導者。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聆聽的藝術》、《存在的藝術》、《健全的社會》、《人類破壞性的剖析》等,對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建立影響深遠。
-
1 洶湧的痛苦
我與青少年的父母交談時,話題往往會轉向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電玩。家長描述的情況不脫幾種模式,其中一種是「衝突不斷」:父母試圖訂立規則並努力執行,但電子設備實在太多;孩子有各種理由跟父母吵,力爭放寬限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孩子有太多規避限制的方法。結果,家人之間一天到晚為此爭執不休。維持家庭儀式和家人之間基本的互動愈來愈困難,感覺就像在抵禦不斷上漲的大浪,這股大浪不僅吞噬父母,也吞噬孩子。
和我交談過的家長,大多數人的故事並不是什麼已確診的精神疾病。相反地,他們有一種潛在的不安,擔心有什麼不尋常的事正在發生,擔心孩子因為上網時間愈來愈長而錯過了什麼──實際上,幾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