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救嬰與濟貧:乳婦與明清時代的育嬰堂

作者: 江昱緯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21/12/2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6267088067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12頁頁
開數:14.8 x 21 x 1.1 cm 開
類別:精選書展 > 人文/史/哲視野

定價:NTD$ 280
優惠價:NTD$ 252
庫存 > 有

作者介紹

江昱緯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研究領域為明清社會文化史、性別史,著有〈清代育嬰堂的乳婦〉、書評〈評黃旨彥,《公主政治──魏晉南北朝政治史的性別考察》〉。

內容簡介

崇禎年間,揚州商人蔡璉創立揚州育嬰社,是為民營育嬰堂的開端。晚明士人劉宗周指出揚州育嬰社兼具「恤孤」與「賑貧」之效,揭示晚明以降育嬰堂的兩大理念,即是本書題旨所揭之「救嬰」與「濟貧」。明清時期育嬰堂的乳婦,一方面是落實救嬰的關鍵人物,另一方面則是濟貧理念下的救濟對象。乳婦兼具施、受救濟者的角色,在明清善會善堂史中,值得深入挖掘。

  本書以乳婦為核心,透過社會、性別與醫療等面向,呈現明清善會、善堂更豐富的面貌。反思士人對乳婦千叮萬囑的態度,及其對於乳婦的議論,實是行善理念、性別與階層等多方因素的相互交織,反映出育嬰堂理想與經營實況間的落差,更凸顯「救嬰」與「濟貧」難以兩全之下,乳婦可能面臨的困難與窘境。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4號

專序推薦

  ★「作者從詔令、奏議、方志、文集、醫書等大量文獻中披沙揀金……本書不僅對明清善堂研究有補缺增益之助,對存在於官私部門的乳母的性別史研究也不無創發拓展之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林麗月

章節試閱

*以下節錄自本書第四章

明清士人鮮少記錄育嬰堂運作的狀況,更遑論乳婦的日常生活,或是時人給予她們的評價。前輩學者受限於史料不足及關注焦點集中士紳階層,忽略士人筆下的乳婦及相關議論所反映出的思想。本章首先運用方濬頤〈揚州育嬰堂記〉,分析揚州育嬰堂的經營實況,以及「乳婦頭事件」透露出的訊息。值得注意的是,方氏對「乳婦頭」的評論,並非以女性破壞性別秩序為由,而是乳婦頭憑藉職權號召為亂,未能盡到工作本分。其次,在分析地方志與文集中的碑記、序文與育嬰堂條規後得知,士人議論乳婦的重點主要有二,一是乳婦與堂嬰非親生關係,乳婦必然不會視堂嬰如己出般悉心照料,二是批評乳婦入堂只為獲得工食銀。

明清時人對育嬰堂乳婦的評價是否具有特殊性?根據衣若蘭的研究指出,明代的「三姑六婆」跨越內外與公私界限,破壞明代士人理想的兩性關係,即「男外女內」之秩序,容易招致士人撻伐。又在晚明商品經濟蓬勃發展下,三姑六婆一類的職業婦女,活躍於市場經濟,投入奢華的潮流,易有貪財好利的惡名。然而,關於明清士人家庭中乳婦的評價,仍未有詳盡的研究。不過,晚明小說《金瓶梅》第十二回「潘金蓮私僕受辱,劉理星魘勝求財」中,透露出一些線索。在該回之末,作者以說書人的角色現身,提醒眾人說:「但凡大小人家,師尼、僧道、乳母、牙婆,切記休招惹他,背地什麼事不幹出來?古人有四句格言說得好:堂前切莫走三婆,後門常鎖莫通和。院內有井防小口,便是禍少福星多。」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將乳母與三姑六婆中的尼姑、牙姑並陳,提醒眾人謹慎防範這群穿門踏戶的職業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