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歧視: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

作者:黑川綠, 藤野豐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17-06-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9236485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52頁頁
開數:14.8 x 21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人文/史/哲視野

定價:NTD$ 450
優惠價:NTD$ 405
庫存 > 缺書,暫無法供書

作者介紹

黒川綠(音譯,Krokawa, Midori,1958年—)

  日本歷史學者,現任靜岡大學教授。專精領域為被差別部落史。1981年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日本史學專攻畢業、1990年同大學院博士課程滿期退學。2000年以〈異化與同化之間—近代社會中的被差別部落認知〉(「異化と同化の間 -近代社会における被差別部落認識」)論文獲得早稻田大學博士學位(文學博士)。先任靜岡大學教育學部助教授、2001年升任教授。2000—2001年為明尼蘇達大學歷史學科客座研究員。

  主要著作有《異化與同化之間被差別部落的認知軌跡》(異化と同化の間被差別部落認識の軌跡,青木書店,1994年)、《共同性的復權大山郁夫研究》(共同性の復権大山郁夫研究,信山社,2000年)、《區域史中的部落問題以近代三重為例》(地域史のなかの部落問題近代三重の場合,部落解放・人権研究所、解放出版社,2003年)、《重塑的印記 日本近代、被差別部落、弱勢》(つくりかえられる徴日本近代・被差別部落・マイノリティ,部落解放・人権研究所、解放出版社,2004年)、《邁向部落差別與解放的步伐 近代三重縣為例》(部落差別と解放へのあゆみ近代三重県における,反差別・人権研究所みえ 2009年)、《近代部落史—從明治到現在》(近代部落史―明治から現代まで,平凡社新書,2011年)、《被描繪的被差別部落—電影中的自畫像與他者像》(描かれた被差別部落 ― 映画の中の自画像と他者像,岩波書店, 2011年)等。

藤野豐(Fujino, Yutaka,1952年—)

  日本歷史學者,現任敬和學園大學人文學部教授,專精日本近代史、部落解放問題,並擔任部落解放的富山縣聯絡會議幹事。1975年早稻田大學國史學科畢業,以神奈川的融合運動史為論文內容,之後進入早稻田研究所,繼續從事全國性的融合運動史及水平運動史研究,1991年以〈水平運動的社會思想史研究〉取得早稻田大學文學博士。歷任過帝塚山大學非常勤講師,富山國際大學助教授、副教授等職。

  藤野早在大學就學期間便參與過狹山審判糾彈鬥爭與部落解放同盟神奈川縣聯合會的運動,日後針對被差別部落、來自國家的健康管理、漢生病問題等問題,持續著作與編輯,獲得相當評價,但亦受到部份批評。

  近年重要著作有《戰後日本的人身買賣》(戦後日本の人身売買,大月書店,2012年)、《戰爭與漢生病》(戦争とハンセン病,吉川弘文館・歴史文化ライブラリー,2009年)、《不反省漢生病的國家《性命》的近代史之後》(ハンセン病反省なき国家『「いのち」の近代史』以後』,かもがわ出版,2008年)、《走在被忘卻的區域史近現代日本的歧視諸相》(忘れられた地域史を歩く近現代日本における差別の諸相,大月書,2006年)、《漢生病與戰後民主主義為何遭強制隔離》(ハンセン病と戦後民主主義なぜ隔離は強化されたのか』岩波書店,2006年)、《近現代日本的買賣春》(近現代日本の買売春,解放出版社,2004年)、《厚生省的誕生醫療如何推進法西斯主義》(厚生省の誕生医療はファシズムをいかに推進したか,かもがわ出版,2003年)、《「生命」的近代史遭「民族淨化」名義而被迫害的漢生病患者者》(「いのち」の近代史「民族浄化」の名のもとに迫害されたハンセン病患者,かもがわ出版, 2001年)、《性的國家管理買賣春的近現代史》(性の国家管理買売春の近現代史,不二出版,2001年)等書。

譯者簡介

黃耀進

  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候選人、內容力有限公司內容製作總監。譯有《東京日和》、《一日百年,東京建築時空之旅》、《活著回來的男人》、《亂世的犧牲者》等書。共譯書籍有《「他們」的日本語》、《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陳舜臣三部曲之《半路上》等書。

內容簡介

  女人、部落民、沖繩人、愛努人、在日韓國人、朝鮮人、漢生病患者、水俣病患者、身心障礙者——那些在日本遭歧視的人們

  因為歧視,他們被隔離起來,不准生育下一代。
  因為歧視,他們被當成嫌疑犯,服了三十一年的冤獄。
  因為歧視,他們被告知「只要你們願意上戰場,就可以擺脫污名」。
  因為歧視,他們被要求去當讓男性士氣高昂的慰安婦。
  因為歧視,他們遭受環境汙染罹病,卻沒有人願意相信他們。

  一段隱藏的暗黑歷史,一場國家與社會的集體霸凌

  明治維新以降,日本就以富國強兵為目標,意圖建造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並且隨著時局的變化,不斷界定誰是合格的國民,誰不夠格成為國民。

  在努力建立民族國家的明治時代,部落民、愛努人被當成「異種」,賦予不潔、劣等與野蠻等印象。在開啟國門之後,境內出現不少歐美國家的人,為了擔心被指控為不文明,國家將「見不得人」的漢生病患者及精障者隔離起來。占領殖民地之後,日本自詡為優秀民族,歧視殖民地人民與其他亞洲國家。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則以優生學的思想,禁止「品種不良者」生育。而在戰後經濟高度成長的時代,又以能否工作來衡量個人的價值,歧視無法工作的身心障礙者。

  本書涵蓋了明治維新至現代,日本的歧視史與反歧視史。作者爬梳了受差別部落、女性、身心障礙者、漢生病患者、水俁病患、在日韓國人、朝鮮人、沖繩人、愛努人等人群遭受歧視的脈絡,並從這些不同的歧視史當中,歸納出歧視的共通原理與連鎖關係,包含歧視如何產生與散播,有權者如何利用社會既存的歧視意識分化人群,甚至操弄受歧視者渴求平等的心理,動員他們為國犧牲。

  作者還揭露社會對受歧視者的矛盾態度,一方面同情他們的遭遇,但當他們為自己爭取權益時,又要他們適可而止。對此,作者提出犀利洞見:「同情只有在對方順從的前提下才能持續,當對方反抗時,同情便轉化為憎惡與歧視。」

  透過描繪各種歧視的樣態,作者揭開日本社會結構的問題,直指日本長期對「他者」缺乏同理,導致難以培養出對人權的感受。

目錄

推薦序 粉碎歧視—一個說不出名字的故事/何欣潔
導讀 為什麼讀歧視史?—不只歷史、不是他者、不要同情/梁秋虹

前言

第1章 民族國家的建立與歧視的重組
開化與復古—身分制度的解體/重組
「國民」的界線
近代天皇制與「家」的桎梏

第2章 帝國中的歧視與「平等」
占領殖民地
新女性 /農村女性
隔離與包圍
奮起的少數族群

第3章 亞細亞、太平洋戰爭與戰爭動員下的歧視—「國民」與「非國民」
亞細亞、太平洋戰爭的開始與棄民
依據優生思想的排他行為
形塑「皇民」
動員上戰場
棄民與「棄石」

第4章 重新劃定的界線—帝國的解體
日本國憲法與平等權
界線重劃與人口流動
殘存的封建制度
兒童與女性的人口販賣
美軍基地與女性—美國占領下的沖繩
持續不斷的優生思想

第5章 對「市民」的包攝與排除
人為的界線—揭露貧富差距
經濟高度成長下的女性
「被爆者」問題
被「發現」的公害

第6章 「人權」的時代
回歸日本或者獨立—論沖繩歧視
差別的表徵與「自豪」—被差別部落
女性解放運動和女性主義
凝視生命
「單一民族論」的幻想

第7章 冷戰之後—重新審視民族國家
判定隔離
對性別的提問
「自豪」與「身家背景」
結語—諦觀「當下」

參考文獻
後記

譯註

各方推薦

  朱惠足/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何欣潔/IDEA Taiwan(樂生保留自救會)理事
  洪敬舒/貧窮與租稅政策研究室召集人
  梁秋虹/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蘇碩斌/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本書援引豐富的史料,爬梳日本自明治現代國家成立至今的一百五十年當中,如何透過國家制度、法令政策與社會輿論,同時收編與排除種族、性別、階級與疾病的他者,建構日本國族想像與日本人的優越性。書中受歧視者的艱辛抗爭與血淚心聲,見證了他們的雙重困境:不僅承受國家與社會的暴力排除,為了生存,還得仰賴國家的認可與收編。以本書為起點,我們可進一步反思台灣作為日本的前殖民地他者,如何在日本天皇制國家的殖民統治與後殖民遺緒下建構國族想像,以及此一建構過程意味著什麼樣的歧視暴力。——朱惠足/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以混亂複雜犯罪之名加諸特定群體身上,向來是污名的生產過程,伴隨而來的歧視進一步擴大污名生產者與受污者的社會身分落差,形成高夫曼所謂的「把人重新分類」,即優劣異同的分界。而劣等與異質的製造又讓針對性的社會規範合理化,並接續製造出空間隔離及機會剝奪,完成無聲無息的社會排除,也滿足了污名生產者所需要的「安心」。本書的場景雖是日本的近現代史,但污名與歧視的運作邏輯套疊在當前的台灣,依舊鮮活與真實。——洪敬舒/貧窮與租稅政策研究室召集人

  起初這是一本議題廣闊的日本近現代史,看穿了歧視根本是潔癖到病態的結構性偽文明。然後這也是一本設想人類未來的警示書,提醒我們,歧視是現代的悲鬧劇-必須解消單一價值觀、必須停下競爭力追逐,人才可能為自己而認真的活。——蘇碩斌/台灣大學台文所教授

  我們對日本並不陌生,卻不知原來課本提過的「穢多」這類身分制度雖然廢除,但「被差別部落」卻繼續遭受不公平對待。台灣許多人熱愛到日本旅遊,卻不知北海道及沖繩是在近代才被劃入日本領域,並備受歧視;後來因為有台灣與韓國殖民地的「墊底」,才使得沖繩漸漸更接近「日本」。本書還精采描述各種被歧視的「他者」,包括性工作者、環境污染受害者、病患或身心障礙者、在日韓國人等。透過本書,將使我們對於日本、東亞歷史有不同的認識!——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前言

  被差別部落(受歧視部落)、女性、漢生病患者及其康復者、身心障礙人士、愛努族、以在日韓國人與朝鮮人為首的在日外國人、沖繩人等,現代日本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歧視。為何日本存在這些歧視?本書將從近代日本歷史中,嘗試解析這個問題。

  我在之前的著作已經說明過近代日本弱勢族群的研究史(黑川綠〔黑川みどり,音譯〕,〈序章:面對近代日本的「他者」〉,《面對近代日本的「他者」》,解放出版社,2010),此處不再贅述。1990年冷戰結束以降,在歷史學中,歧視史的研究主題變成「他者認識」或「認同問題」,隨後殖民主義的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弱勢族群的研究方法。畢竟殖民主義不僅對經濟產生影響,對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也造成了影響;時至今日,我們必須透過考察人種、階級、宗教、性別等各種要因,以圖社會改革。

  在上述研究動向中,部落歧視往往被描述成近現代的遺物,但實際上,部落歧視至今猶存,這也再再證明了民主主義執行得並不徹底。「部落解放.人權研究所」編輯的《部落問題.人權事典》(解放出版社,2001),在「部落問題」這個項目中(原田伴彥、村越末男執筆),認為部落問題的根本在於「因封建式身分差別而造成的部落歧視,從近代一直殘存到現在,對部落的歧視意識與歧視結構,至今仍留存在個人的意識或各式各樣的社會體系當中,未被抹除。」然而,如同本書的論述,今日針對女性遭受歧視的論述,已不再單純認為肇因於封建式的「家」制度,尚納入「近代家庭」的觀點加以說明,相較之下。部落問題研究卻還無法走出研究史的茫茫大海,依舊以封建遺制來論述。對此,藤野透過「優生思想」說明部落歧視(藤野,1994),黑川則試圖以「種族主義」(racism)來加以定位(例如黑川,1999;〈種族主義與部落歧視〉,《叩問種族概念的普遍性―超越西洋典範》,竹澤泰子編,人文書院,2005年,等)。

  從近世到現代,已將近一百五十年了,然而時至今日,身家調查並未消失,雖然就業歧視與婚姻歧視比過往減少,但也沒有消失。仇恨的言論並不只針對在日韓國人、朝鮮人,網路上煽動部落歧視的文章四處飛竄,一再發表仇恨言論的人,也屢屢針對被差別部落,發動各種歧視言行。

  對照現實狀態,便可知道部落歧視跨越了漫長的時間,我們無法僅以遺制殘存來說明它為何持續存在。為何在現代社會中,被差別部落仍理所當然被置於社會底層?針對此點,有必要進一步解析。

  廣田昌希在探求近代部落遭歧視的原因時,從貧困、不潔(傳染病的發生源)、不道德(犯罪的溫床)、血統上「視為異類」等理由探求,指出近代天皇制國家的「一君萬民」統治論,「經常性地生產出血統的差別秩序」;此外他也說明,「文明」與「野蠻」的切割,也會製造歧視(廣田,1990)。廣田的論述激發了我們的想法,成為寫作本書的遠因之一。過往的「歧視」歷史,往往從個別受歧視的部落民、女性、愛努族等「個別史」來描述,廣田指責此種方法無法展開「『歧視』整體史」的研究,他整編愛努族、被差別部落民、娼妓、病人與身障者、貧民、礦工、囚犯等相關歷史,以「日本近代社會的歧視結構」為題,詳盡解說。他一方面將這些歧視的連鎖關係放入研究視野,一方面又以解析「其整體性的結構與矛盾」為目標,把至今為止僅透過個別領域討論的各種歧視,全面配置到日本近代社會中,讓人得以窺見全貌。此點深具衝擊性,廣田如此說明:「個別史的研究,愈是強調『特殊性』,也就愈帶有往前近代歷史追尋『賤視根源』的傾向,讓人難以展望整體史。」確實,如同追溯被差別部落的起源將會上追到近世以前,各種歧視都有不同的起源。如前所述,關於部落問題,有些看法重視與近代之前的連結,將現存的歧視解釋為封建時代的「殘滓」;雖然將「連續性」放入視野也相當重要,但如果太拘泥此點,便無法看出該歧視在現代社會中的意涵,也無法理解與其他歧視之間的關聯與共通問題。基於這樣的設問,進一步追尋近代社會結構本身為何會抱持這種歧視,我們才能清楚提出更深入的問題意識。

  筆者二人的研究,都是從受歧視的「部落史」開始,特別是藤野,將關注焦點擴大至漢生病與買賣春等問題,並持續學習廣田的研究方法,將視野拓展至戰後,嘗試探求長久以來抱持歧視想法的近代國家與社會(例如《日本法西斯與醫療―漢生病的實證研究》,岩波書店,1993年;《性的國家治理―買賣春的近現代史》,不二出版,2001年,等)。近代國家一方面排除不符合其價值觀的人,一方面打造出所謂的「國民」。解析這種包攝與排除「國民」的結構,是本書最重要的課題。

  此外,日本因為「開國」而躋身「萬國公法」的世界,這是超越一國一民族的資本主義世界,也就是日本被編入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所說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當中,而且最終讓日本擁有了殖民地與占領地。關注在這種國際關係中產生出來的歧視結構,是本書的第二課題。在這方面,日本不僅對殖民地、亞洲其他人等產生歧視,也規制了「民族國家—帝國」的存在方式,還隨之生產出與此情狀匹配的歧視結構。戰敗之後,日本雖然失去殖民地,但這種歧視觀念並未消除,反而如後殖民研究所言,日本社會至今仍無法斬斷歧視,而以某種變貌持續存在著。

  從這樣的觀點俯瞰日本近現代史,如前文所言,即便個別歧視型態各有獨自的歷史,但於近現代某一時期中,仍可看出各種歧視皆被強化。至今為止,部落歧視、女性歧視、漢生病患者及其康復者歧視、身心障礙者歧視、愛努民族歧視、在日韓國、朝鮮人歧視、沖繩歧視等個別歧視,在近代史當中,已有許多書寫紀錄。本書將持續學習這些成果,並從筆者本身累積的被差別部落近代史研究出發,以各種歧視史的考察成果為基礎,嘗試解析日本近現代社會中的歧視結構。在這當中,筆者將關注個別歧視的樣態,於近現代中區分時期,期望透過歧視與各時代的關聯,突顯出歧視的特徵。然而,本書並不急於先驗地說明歧視的要因,而將致力於具體描繪各種歧視的樣態,趁此機會審視各種問題,並據此嘗試重新質疑、省思日本的社會結構。

  我們期待讀者翻閱本書時,也能跟著我們一同思考日本近現代社會透過排除與包攝而產生的各種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