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 Der Richter und sein Opfer: Wenn die Justiz sich irrt

作者:湯瑪斯.達恩史戴特 Thomas Darnstädt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6-08-3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9351805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84頁頁
開數:14.8 x 21 x 1.92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社會議題/研究

定價:NTD$ 380
優惠價:NTD$ 342
庫存 > 有

作者介紹

湯瑪斯.達恩史戴特 Thomas Darnstädt

  記者,法學博士,專研警察法、公民權及國際法,數十年來持續為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供稿,也曾主編該刊的德國政治版數年。著有《空洞的共識:共和該怎麼重上軌道》《全球警察國家:恐攻焦慮、安全執念,以及自由的終結》《紐倫堡:一九四五年法庭上的危害人類罪》等,目前與家人住在漢堡。

譯者簡介

鄭惠芬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校訂者簡介

朱子元

  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公法組碩士

林倍伸

  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刑法組碩士

監修者簡介

薛智仁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德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估算:
德國的刑事判決很可能有四分之一是冤案!

  這就是比卡夫卡小說更荒謬的現實世界

  有些人一覺醒來,世界就不一樣了。他們莫名成為嫌犯,卻走不出司法迷宮……

  銀幕上的警探總是精采破案,然而現實世界卻沒有這麼漂亮精準。負責伸張正義的檢警司法單位經常逸離自己應該嚴守的分寸,司法系統為防止出錯而設下的層層防護機制也總是不斷出現破洞,許多人因此無辜被絞進巨大的司法齒輪當中碾碎,再也無法回復。

  德國是臺灣人心目中的法治先進國,人權意識也比臺灣更高,但即使在這樣的國家,誤判的冤案仍持續發生。德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資深法官甚至推算,德國的刑事判決可能有高達四分之一是誤判!

  為什麼連德國也有這麼高的冤案比例呢?這本書舉出近幾年許多個不同類型的案子,講述它們匪夷所思的偵辦與審判過程,指出其中出現哪些關鍵錯誤,也訪問了法官與律師,以及受司法單位委託諮詢的外部鑑定人。從這樣的仔細檢視當中,可以看到冤案為何發生,或許也讓我們更加瞭解應該如何改善。

  本書作者是德國《明鏡週刊》資深記者,擁有法學博士學位。他長期關心德國的人權法治狀況,這本書就是他對司法失誤問題的回應,也十分值得做為臺灣的參考。

目錄

導讀:失控的真相製造機/薛智仁
推薦序:冤罪風險猶似初春懸崖上的薄冰/羅秉成
推薦序/吳東牧

第一章 不是前言
第二章 解剖司法冤案
第三章 嫌疑
訪談紀錄:「一切都在他的腦袋裡面」
第四章 自白
第五章,最黑暗的一章 性侵
訪談記錄:「懶惰又沒想像力」
第六章 鑑定人
訪談記錄:「我都是百分之百確定」
第七章 證據
訪談記錄:「不喜歡人的話,他就甚麼也無法理解。」
第八章 一筆交易
獨立的一章 鐵欄杆後的無辜者
終章 結算

受訪者資料
譯者跋:如果原文是真相,翻譯就像發現真實的過程/鄭惠芬

名人推薦

  導讀
  薛智仁(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

  推薦序
  羅秉成(臺灣冤獄平反協會理事長)
  吳東牧(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製作人)

  一本驚悚的寫實錄,說明了誤判是如何以及為何這麼常見。──《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

  作者清晰易懂的筆觸,讓讀者理解,司法機器的濫用與失職的法官如何對我們每一個人造成威脅。──《訴訟觀察》(Prozessbeobachter)

  本書揭露了德國司法的錯誤及其受害者,在作者的妙筆下,讀者將被一件又一件的案例所震撼。──《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

  縱放是警察畢生揮之不去的夢魘。但對被害人與法治國下的司法來說,冤案更是一場重大災難。作者文筆精采之處,就是讓世人瞭解錯誤怎麼來的。──《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第一章 不是前言

「不是我!」

沒有一絲跡象指出曼菲德.簡迪斯基(Manfred Genditzki)就是殺人犯。安靜瘦弱的曼菲德住在泰根湖畔羅塔埃根市(Rottach-Egern)一棟社區公寓裡,他是這棟公寓的管理員,也是大家眼中的「萬事通」。他很喜歡這份差事,因為管理員的工作可以將實用技能貢獻給大家,成為大家時時需要的人。對於一樓的K太太來說,曼菲德對她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

八十七歲的莉賽蘿特.K(Lieselotte K)曾經是生意人,獨居的她行動不便而且患有重病。管理員簡迪斯基對這位老太太的照顧,簡直就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他會帶老太太上美容院、看醫生,還會幫她洗衣服跟買菜。每天早上,他會過來和老太太一起吃早餐,耐心聆聽這位悲苦的老太太抱怨親戚。下午的時候,他還會再過來和她喝杯咖啡,有時也會帶著太太小孩一起過來。

K太太每個月都會多給這位管理員一百歐元,謝謝他這樣每日每夜的隨伺在側。如果他額外幫忙老太太大包小包地買東買西,老太太還會再多塞些錢給他。很有耐心的曼菲德因為也得幫她去銀行提領現金,所以他手上也有K太太的銀行存摺和郵局信箱的鑰匙。K太太也會定期請曼菲德以代理人的身分幫她到銀行結算金額,每一分錢都不會漏掉。K太太其實並不相信任何人,她不喜歡和人相處,再加上她頤指氣使的態度,因此才造成她今天孤獨一人的下場。但這位管理員,她的「曼菲德」,可說是她最後的依靠。在她慢性腹瀉嚴重發作的時候,他是唯一能夠幫忙她把麵包和茶放到床前的人。簡迪斯基,一九六○年生,是這位好鬥的老太太不離不棄的最後依靠。

二○○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十八點三十分左右,K太太被她的看護發現溺斃在自家的浴缸裡。浴缸的水龍頭還開著,老太太衣著整齊,左小腿懸掛在浴缸外面。

偵查人員已經調查好幾個月,但是對於十月二十八日當天, K太太住家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卻仍一無所獲。一切還是迷霧一團。沒有任何施暴的跡象,也沒有任何證據指向意外的發生。法醫鑑識人員(Gerichtsmediziner)發現死者頭部有幾處皮下血腫,可能是撞擊所致,也可能是跌倒造成。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任何人有攻擊或甚至殺害這位老太太的動機,因為屋內東西一樣也沒少。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有陌生人到過K太太的家。當然,只有曼菲德是例外,因為他當天下午才和K太太喝完咖啡,走的時候還把備份鑰匙從門外插在鑰匙孔上,這樣,據曼菲德的說法是,如果K太太睡著了,看護才能夠進來。

經過幾個月的跡證搜查,儘管仍一無所獲,檢方還是以涉嫌殺害莉賽蘿特.K的罪名將曼菲德.簡迪斯基逮捕。檢方所能掌握的唯一線索是:在曼菲德之後,並沒有發現任何人在死者生前見過死者。而且,除了謀殺之外,檢方也想不到其他理由可以解釋K太太的死因。
「不是我!」儘管簡迪斯基如此堅稱,他還是被送進法院,慕尼黑第二地方法院以謀殺罪名作出無期徒刑的判決。

「不是我!」簡迪斯基堅稱。這個案子很快就受到社會各界愈來愈多的關注。透過法院記者在各大報章雜誌的報導,這個安靜的大樓管理員很快便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人物。這是很明顯的誤判嗎?我們可以在沒有任何證據指出某人曾從事犯行,也沒有任何證據指出曾有犯罪發生,就判處一個人謀殺的罪名嗎?我們可以因為找不到任何其他嫌犯,就判這個人有罪嗎?

簡迪斯基的案子還沒終結。在這本書抵達讀者手中之時,他還在牢裡為自己的清白奮戰,但成功的機會愈來愈渺茫。當然,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夠知道他究竟是不是兇手。但有愈來愈多的報章讀者,乃至有愈來愈多的法界人士都開始關注這個案件,並將這個案件看做刑事司法威信的試金石。懷疑聲浪四起。難道警方、調查單位、檢察官跟法官都錯了嗎?

究竟,在法庭上,發現真實的標準是甚麼?司法是否有足夠的控管機制,以判斷出重大的錯誤並加以糾正?我們又如何能夠確保,落入司法磨坊的巨石之間,被無情碾碎的,不會是無辜的人?如果我們也有一位鄰居,像泰根湖畔羅塔埃根市的曼菲德.簡迪斯基那樣,平時受到大家的信任,結果隔天醒來就遇到這樣的事,會怎麼樣?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