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一切都在此時此刻

作者:顧玉玲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24-08-29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3877554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40頁
開數:14.8 x 21 x 1.5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人文/史/哲視野

定價:NTD$ 350
優惠價:NTD$ 315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顧玉玲

  北藝大人文學院副教授,「台北捷運潛水夫症工人戰友團」召集人。專書獲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台北文學年金首獎等。著有非虛構作品《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與《回家》、長篇小說《餘地》,並主編《木棉的顏色:工殤顯影》、《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等。

內容簡介

  我知道,我在場,我記得,我見證了一切。

  從各種極限勞動環境到職災細節,
  從性別、階級、族群的多重面向,
  親證還原組織現場、勞動狀況與工傷後的修復之路。

  對勞動者來說,汗水的意義在熟悉的工作環境造成各種損傷便已改寫。
  營造工人在工地裡揮汗如雨,卻無法在施工現場如廁;
  移工們擠在窄仄的水泥鐵皮屋宿舍,逃生門後是美輪美奐的高級會客室;
  有人遭遇高壓電擊而慘遭截肢,有人因機器的迴盪聲造成耳膜破裂或終身重聽。

  勞動者往後走的每一步,牽一髮而動全身。

  外表的異常讓人心生恐懼,汙名和成見雖加深隔閡,但殘缺世界裡仍有微光。無力者互伸援手,在風暴後和不利的環境搏鬥,在抗爭後有默契的抵擋差異,鬆動既有的階級與性別壓迫,跨越受害後的孤立處境。

  我從沒有見過哭哭啼啼的受害者、可憐蟲,一個也沒有。我所親歷的,一直是缺手斷腳也要討回公道的勇氣、膽識與尊嚴。──顧玉玲

本書特色

  親證勞安議題、工傷情況、性別族群與階層等不同面向的人與事。

目錄

楔子
我們承擔痛苦的能力,也許比想像的,多很多

輯一 組織現場
那些我從組織裡學到的事
卡細聲咧
傷口是有力量的
賣命
我作證
屎尿大事
一點六米寬的樓梯

輯二 不孤單
祝福
我的弟弟阿勇
時間沒有了
小芳未成年
微塵

輯三 暗影與微光
慶功宴的脫衣舞
體貼
多麼重要的事
騙錢的婦人
死了一個原住民臨時工之後
和貓咪一起曬太陽

尾聲
藝術生產是政治的,也是民主的

附錄
勇氣的印記/張 樹

輯一 組織現場

那些我從組織裡學到的事

出報的每一個流程,我都記得。一般人想到報業媒體,大概不外乎就是漂亮光鮮的記者群、精明俐落的編採人員、標榜公正客觀的報社大招牌……但在報紙生產的過程中,還有打字、校對、打樣、組版、印刷、運送、發行等的連串勞動,才能夠將各式資訊及時送到讀者眼前。受雇者接力賽般一棒接著一棒,環環相扣完成了現場採訪攝影、寫稿校訂、下標編排、照相製版、印刷派報的忙碌生產流程,同時間還有廣告、發行、副刊及專題製作等。

當時,我是自立晚報產業工會的年輕秘書,長頭髮,標準捲舌音,看藝術電影,一身文藝腔。完全的格格不入。但我熱情洋溢,對人對事都充滿好奇心,什麼都想知道,張大了初啟蒙的左眼,全身都是雷達,什麼都入境隨俗,只盼能平起平坐。工會位於報社後門的巷弄之間,平日裡工會幹部與會員鮮少露面,於是工會秘書必須主動往報社跑,發傳單,做問卷,拉會員,約勞教時間,討論勞資爭議案,還有每月一次手寫的工會通訊,一張張發到小組長手中。小組錯落在早晚報不同的勞動時刻,為了和早報印刷廠的會員碰面,若非晚上七八點下班前繞到廠裡和剛打卡還在清洗油墨、暖機的工人打招呼,就是等待他們下班的半夜三時和大家聊聊。清晨返回工會,晚報人員來上班了。

生產新聞紙媒的勞動一環扣一環,截止作業的時間各不相同,勞動熱點也間隔錯落,故而除了直接上下游工序的接口之外,不同部門的從業人員之間並無太多聯繫,私交更是有限,對彼此的工作實況也不熟悉。工會成立之初,曾有印務工人反應印刷廠位居地下室,往來迴盪的機械聲形成的巨大噪音,指數早已超標。經工會幹部在非正式場合反應,社長火速下令,印刷工人每週可以申請兩副免費耳塞。

耳塞政策數個月後,我聽見部分工會幹部不以為然地說:「報社在問,印刷廠工人都沒去領耳塞,到底還要不要繼續發放?」

「嫌麻煩?出事了只能怪自己。」

「工人如果不懂得保護自己,工會做再多也沒有用。」有記者語重心長下了結論。(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