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老公怎麼還不去死:家事育兒全放棄還要人服侍?!來自絕望妻子們的深層怒吼

作者:小林美希
出版社:陳姵君
出版日期:2022-12-2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6263296565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44頁
開數:14.7 x 21 x 1.3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報導文學

定價:NTD$ 350
優惠價:NTD$ 315
庫存 > 有庫存

作者簡介

小林美希(Kobayashi Miki)

  1975年生於茨城縣。畢業於水戶第一高校、神戶大學法學院。曾任株式新聞社、每日新聞社《週刊經濟學人》編輯部記者,後成為自由記者,以青年世代的工作、結婚、生產、育兒與持續就業等問題為中心,進行取材與撰稿。2013年獲頒貧困議題報導獎。著作有《紀實報導 令人不敢生育的社會》(暫譯,河出書房新社)、《紀實報導 幼教崩毀》(暫譯,岩波新書)等。

內容簡介

偏偏在小孩哭鬧時想去洗盤子。
笑著對小孩說「是不是想找馬麻啦~?」
「整天都在家跟小孩玩真輕鬆。」
做點小事就覺得自己「有幫忙」而志得意滿……

丈夫眼中「有什麼好生氣的啊!」的小事,
都是賠上家庭關係的導火線。

有意無心的自私行為和話語,
換來的可能都是──「殺意」。

  生產、家事、育兒的壓力都得獨自面對「咦?我沒有老公嗎?」
  面對婚姻、生產、家庭關係的觀念溫差,
  身邊的這位,好像不過是家中的擺飾?

  「盼丈夫不在家根本是小兒科,如今我已變成希望丈夫死掉的妻子」
  未盡伴侶之責卻認為能坐享「為人夫」的尊重,
  操勞麻煩事都由妻子奔波,「一家之主」究竟「主」在哪?

  那麼痛苦幹嘛不離婚?
  年齡、經濟狀況、社會觀感、兒女的學業,或甚至只是嚥不下這口氣……
  對婚姻、伴侶絕望的妻子們,出於各種緣故和考量咬牙忍受,
  甚至覺得,就這樣撐到老公死了才划算……?

  遠比乾脆離婚更狠毒的人妻心願!
  妻子的「期望」與丈夫「實際表現」的落差,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最終,連發怒都嫌累的妻子只能暗自呢喃:「怎麼不快點死一死……」

  實際案例真心告白 ╳ 專家觀點分析
  令世間男性戰慄,大感震撼的紀實報導!

後記

夫妻、婚姻,究竟為何物呢──。

筆者思索再三,依舊遲遲找不到答案。夫妻以及男女之間的問題,終究是古今中外永遠探討不完的主題吧。

曾經山盟海誓而共結連理,為何日後卻深惡痛絕到「希望對方死一死」呢。

以日本的情況來說,妻子之所以盼望丈夫離世,原因或許可歸咎於,整體社會對於家事與育兒的性別角色觀念根深蒂固而且持續奉行不悖所致,由此衍生出的男女僱用不平等現象更造成了無比深遠的影響。夫妻別姓問題也是源自同一個病灶。
從性別(社會性別)平等角度來看,本書頻繁出現筆者平常盡量避免使用的詞彙,或許會令有些讀者感到訝異。這當然是因為如實還原採訪對象所說的話才會如此,但同時也想藉此證明一件事:性別角色觀念時至今日依然在日常生活中令受訪者們深受其苦。

比方說,1975年生的筆者這一輩人,父母親屬於戰後嬰兒潮世代,當時的女性結婚後,就算不願意也得「主動離職」並隨夫姓,而且這被視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導致日後不得不過著仰賴另一半經濟能力的生活。即便自願成為全職主婦,當個賢內助操持家務與育兒,卻往往不被重視,付出的努力無法獲得評價,令許多太太感到煩惱。畢竟那是個大眾對離婚仍持有偏見的時代。

女性一旦辭去工作出現空窗期,要再度就業便相當困難。若有小孩的話,教育費的開銷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從幼兒園到大學就算全都讀國公立也大概要花769萬圓,國中小讀公立,其他讀私立時大約需要1280萬圓,若全都讀私立的話,費用約莫為2205萬圓。在這樣的背景下,導致女性沒有自信能靠著一己之力拉拔孩子長大,而無法下定決心離婚,接著就是無止盡的忍耐。相較於嬰兒潮世代的年輕時期,現代人對於離婚的排斥感已大幅淡化,但因為經濟問題而無法離婚的情況,在經過三四十年後的現在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

男女僱用機會均等法從正式施行到現在已過三十年,約有六成的職業婦女在生下第一胎後成為無業狀態的這種趨勢依然毫無改變。如今每四位孕婦中就有一人遭到懷孕歧視。從前的「結婚離職」不過是換個包裝變成「懷孕解僱」或「育嬰假解僱」罷了。換湯不換藥,有孩子的女性依舊被迫退出勞動市場。若為非正職人員,資方只要不更新契約,便很容易達到合法解僱的目的。初職(第一份工作)為非正職人員的女性約有五成之多,女性的非正職人員比例占了整體的六成,這種異常數值不但創新高,也讓女性的就業情況更形惡化。

即便身為正職員工,在以長時間工作為前提的職場環境下,根本無法兼顧工作與育兒,令女人不得不放棄而選擇離職這條路。就算有辦法在育兒的同時持續就業,但帶孩子和家事的責任仍是集中在女人身上。所以女人的身心只會愈來愈疲憊。請育嬰假、轉換成育兒減少工時的方式早點下班去接孩子、當孩子突然生病時調整工作安排,這些事大多是女性在承擔。結果導致女性在職場的評價低落,往往被譏諷「所以就說女人不中用嘛」。基於不勞就無獲(no work﹐no pay)的原則,任時光荏苒,女性的薪資依舊沒有起色。放眼全世界亦會發現,有孩子的男性與女性呈現出極大的薪資差距。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將這種因生產所衍生的薪資差距稱之為「母職懲罰」。根據2010年OECD在16個加盟國所取得的資料,擁有全職工作處於懷孕‧生產適齡期(25~44歲)的女性之間,育有未滿16歲孩子的女性與男性的薪資差距,大於沒有孩子的女性。OECD整體所顯示的差距為14%,但日本的差距最大,有孩子時的差距甚至高達61%。當女性帶著孩子成為單親媽媽,就會立時面臨經濟困境。

即便女性從事能讓自己獲得成就感的工作,也會因為工作環境嚴苛而乾脆求去。公立學校的教師每五人就有一人單月加班超過一百小時(2012年,全日本教職員工會)。有八成的護理師表示因為必須輪夜班與人手不足的緣故而考慮離職(日本醫療勞動公會聯合會)。教保員因為幼兒園的民營(私有)化而被迫接受低薪與長時間工作。2013年的教保員離職率在公立機構為7.1%,私立則是12%。在私立機構的工作年資未滿兩年者達17.9%(厚生勞動省)。在安養設施服務的照護人員離職率亦高達17.7%(照護勞動安定中心)。

長年以來以女性為主體而且表現活躍的專門職業,是女性們出自「想從事這份工作」的意志而努力學習,通過考試所得來的,因此離職所代表的意義比辭去一般企業的工作還重大。

即便女性想要追求經濟獨立,卻總是腹背受敵──。

所以,已婚者考慮離婚時,相較於毅然離婚,好好把握〝利多制度〞反而划算,因此腦中才會閃過遺屬年金的念頭。礙於正文篇幅有限未多加以著墨,其實警察與消防員等因公殉職的撫恤金相當豐厚,到處都會聽到有人表示「朋友說〝希望丈夫能殉職〞」。警察與消防員在執行公務的過程中殉職時,會分別發給家屬最高六千萬圓與三千萬圓的「撫恤金」,提供適足的保障。這兩種職業在聯誼派對中的人氣亦相當旺,實際上甚至還會舉辦限定男性「警察‧消防員」參加的派對。

只不過,與其追求這種以丈夫死亡為前提的夫妻關係,建構彼此對等的關係才是比較正面健康積極的。現今日本的勞動環境最需要的是,不分男女性別、正職與非正職,落實同工同酬的制度,讓單親家長有辦法達到足以獨立撫養孩子的年薪四百萬圓水準。再者,在核心家庭成為主流的現在,若育兒制度依然脆弱不完善的話,夫妻的感情終究會受到影響。

筆者在撰寫本書原稿的期間,某位媽媽因不滿2016年4月托兒所的報名審核結果,而在匿名部落格寫道「沒申請到托兒所,日本去死!!!」並引爆社會熱議,甚至還成為國會質詢的議題。

隱藏在待機兒童(未申請到托育機構的兒童)背後的真實問題是,女性所面臨的就業情況。托育機構是為了雙薪家庭所提供的設施,但為了托育之事奔走的多半是「母親」。正值醫學上所謂的黃金生育期的25~34歲女性,非正職人員的比例相當高,約為四成。欲得知實際請育嬰假的人數,就必需查看首度請領育兒留職停薪津貼的人數。2014年度請領該津貼的人數包含正職員工在內為27萬4935人,其中約聘人員(非正職員工)為9231人,不到一萬人。非正職人員請育嬰假的比率僅占整體的3%左右,就是日本的現狀,很多女性無法享有育嬰假的保障,所以0歲的托育需求才會日漸增加。然而,相對於出生人數,申請到認證托育機構的1~2歲幼兒比例約為四成,0歲約為一成。負責處理待機兒童問題的地方自治單位,大多異口同聲地表示「在孩子0歲的階段,我們希望家長能利用育嬰假制度照顧寶寶,所以會增加1~2歲的名額,但0歲則不予調整」,其實,0歲的托育成本高所以不想碰這一塊才是真正的原因吧。

而且,立基於勞工保險的育嬰假制度,原本就無法供自營業者申請。因此,0歲托育的需求更是有增無減。就業結構基本調查(2012年)顯示,20~49歲的女性中有46萬2500人為自營業,幫忙家業者為22萬5100人。也就是說大約七十萬人被排除在育嬰假制度之外。行政機關認為從事自營業的時間比較自由,但實際上除了自己以外往往沒有其他人手可以替代,所以不乏托育需求比受薪族家庭還要高的情形。勞方的實際需求與托育政策不一致,導致0歲托育服務稀少,女性工作機會遭到剝奪的情況層出不窮。而這股怒氣的矛頭最終會指向丈夫。

產前與產後休假是賦予所有勞工的權利,同理,育嬰假也不該有正職與非正職之分。現在,非正職員工也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取得育嬰假,但從反面角度來看,這等於在法律制度下默許僱用型態造成不平等的嬰兒期育兒權利。而且,男性的育嬰假申請率極低這件事意味著,大環境剝奪了男性的育兒機會,亦奪走了孩子受父親照顧的權利。若不從根本上徹底進行改革,企業與社會風氣將不會有任何轉變。

現代男性的觀念真的已經有大幅的改變。想與妻子開心共度寶貴時光、想與妻子一起分擔家務與育兒的男性日漸增加。就是因為職場環境令男性能參與家事與育兒的時間變少,才會導致妻子的不滿愈積愈深,繼而「盼丈夫去死」,全家從此過著不幸福快樂的日子。要避免世間妻子心生怨恨、促進夫妻維持良好穩健的關係,首要之務就是改變職場文化,打造對男女都友善的職場環境。

回到最初的問題。

古人云「男女之間的距離若遠實近」,話雖如此,夫妻究竟是何種關係呢。莫非是超乎凡夫俗子的意志,由「出雲之神牽線作主」的緣分?在第三章登場的美髮師葉子女士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儘管開口閉口都咒丈夫去死,卻說「要丈夫工作到死為止,或許是希望丈夫到死都能跟我在一起也說不定」。總覺得這句話似乎隱含著某種關鍵線索。

在此要感謝朝日新書編輯部的星野新一先生,將這些乍見之下會被當成支線故事處理,而遭到埋沒的人妻們的私憤,當成公憤看待並出版成冊。今後我也會持續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2016年3月 小林美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