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三人共享兩人世界的多邊戀日常

作者:洪承銀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24-06-05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6269840625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36頁
開數:14.8 x 21 x 1.68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文學/小說/散文創作

定價:NTD$ 450
優惠價:NTD$ 405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洪承銀(홍승은)

  我身上貼著無數標籤,其中一些像尖刺一般使我如鯁在喉。我在書寫的同時,將刺一根根拔除。這次要面對的便是「多邊戀」。雖然我渴望在愛情之中感受身體及生命的交融,卻也厭惡愛情的窠臼。我不斷苦思該如何建立一段無害的關係,最終踏入了多邊戀關係。我在撿拾他人留下的故事時,找到了屬於邊緣者的語言;我也希望如《糖果屋》中漢賽爾和葛麗特留下麵包碎屑那般,留下屬於我的紀錄。

  著有女性主義散文《但願你依舊難受》(당신이 계속 불편하면 좋겠습니다)、寫作散文《希望你提筆寫作》(당신이 글을 쓰면 좋겠습니다)等數部作品。

  我知道,若無法一起褪下枷鎖,我的自由不過只是海市蜃樓。
  Instagram:instagram.com/seungeun_hong

譯者簡介

施沛

  透過文字及影像走近人間百態。關注社會議題,希望觸及更多人、更多元的存在。譯有《紅線:我的性紀錄》、《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

  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畢業,兼修華語文教學,獲教育部獎學金赴韓語言研習。
  歡迎指教:psmkondo@gmail.com

一個屋簷下三人的多邊戀愛
韓國女子的多重/開放式關係實踐

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我喜歡你」成了「我要擁有你」的同義詞?
嫉妒成為愛情的證據,我們自詡為監視戀人的獄卒,也是受對方監視的罪囚,因為戀愛「本該」如此……。
難道就沒有其他的相愛方式嗎?
放下對彼此的控制並且相互尊重的愛,就沒有存在的可能嗎?

  浪漫與暴力交織的傳統戀愛腳本,讓洪承銀傷痕累累。將結婚視為終點的預設前提,並不適合早已決定不婚不生的她;占有並制約彼此的相愛方式,更在她身上留下了一道道傷口。承銀和男友宇宙,決定摒棄傳統的戀愛框架,談一場不一樣的戀愛。

  然後,就在兩人交往的第三年,承銀遇見了性別酷兒知敏。
  某天,承銀對宇宙說:「你覺得如果我跟其他人交往的話,會怎麼樣?」
  直覺敏銳的宇宙,以提問代替了回答:「承銀你跟其他人在一起了吧?」

  承銀、宇宙與知敏,就此開啟了V字形的多邊戀愛關係。而在三人交往的第二年,他們決定走入三人同居的生活。成長背景與生活習慣迥異的三人,就此展開了雞飛狗跳、充滿歡笑與淚水的同居時光。宇宙和知敏的嫉妒不安與憂鬱、承銀的自責歉疚與羞愧、三人關於性愛的約定、每週的家庭會議、家務分配與照顧工作的協調及難處、與「戀人的戀人」形成的重要羈絆、當兩人吵架時有了一個勸架的人、外界的歧視與打壓、與家人朋友「出櫃」……。本書記錄了在這個將兩人份的愛情訂定為預設值的世界中,三個人相識相愛並共同生活的日常。三人頂著外界的異樣眼光,建立起相互扶持的獨特愛情關係,也重新定義了「家庭」。

  【一個屋簷下三人的多邊戀愛】
  ◎ 三個人的同居生活,是宇宙和知敏與交織著嫉妒、混亂、不安及憂鬱的「那個」對抗的每一天;也是承銀被罪惡感、歉疚感、羞愧感交織的另一種「那個」籠罩的時光。

  ◎ 三人關於性愛的約定:第一、務必使用保險套;第二、不在身上留下吻痕;第三、不過問與性愛相關的事;第四、進行輸精管結紮手術。

  ◎ 三人一起的生活,是在兩人吵架時有了一個勸架的人;是幸虧有彼此才能削弱熊熊燃燒的怒火;是因為有共同敵人而產生革命同志情。

  ◎ 一個屋簷下的三種消費觀:聽著爸爸「沒錢了,沒錢了」哭窮長大的承銀;消費座右銘是「先衝了,未來的我會負責」的宇宙;對於開銷精打細算,會用excel表記帳的知敏。消費型態迥異的三人該如何分擔家計?

  ◎ 看醫生動手術、三人一同尋找租屋處、出遊同宿時才發現,原來三人一起的生活,就是不得不將一個個謊言說得和吃飯一樣稀鬆平常……。

  ★ 特別收錄兩位主角「宇宙」與「知敏」的訪談。
  ★ 臺灣版獨家收錄全新後記〈致主角〉。韓文版出版四年後,三人的同居生活有何變化呢?

浪女推薦

  許欣瑞│《波栗打開開》資源網召集人(專文推薦)
  劉芷妤│小說家(專文推薦)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揚|Podcast「談性說愛」主理人
  
  「臺灣市面上關於開放/多重關係的書雖不多,近年來總也累積出一塊小小空間,差不多快塞滿一個方櫃的大小。內容不出把開放/多重關係的概念講得細緻完整,或是把實作訣竅整理得深入淺出,好像讀完之後,就可以按圖索驥地打開親密關係中種種美好的可能性。
  就算如此,我總覺得還是少了什麼。而這本書來得正好,輕輕巧巧地補上這個缺憾。
  洪承銀用她獨有的細膩文筆,擷取三人同居日常中點點滴滴的細節,編織成平暖溫厚的流光,平凡一如你我生活中,偶爾抬起頭望進某人目光裡,依然感受到的暈眩剎那。只是在作者的生活中,這個『某人』是複數,如此而已,大同小異。
  她不說教,不整理歸納,也不試圖要滿足所有人的提問,僅僅只是展現日常互動與各自的內心戲,那些小小的喜怒哀樂、吉光片羽,便指引了一種方向與諸多可能。雖然這些經驗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但答案其實都藏在各自日常生活的細節裡,至少我的經驗也是如此。
  洪承銀不告訴我們開放/多重關係的答案,卻如實展現她追尋生活的方式,真好。」——許欣瑞(《波栗打開開》資源網召集人)

  「讀洪承銀的《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腦中會不斷浮出驚嘆號:天啊他們怎麼可以!天啊這樣難道不會有問題!天啊他們都能接受嗎!天啊這不可能吧——這些驚嘆號會組成一架梯子,一邊讀著一邊驚嘆著,都還不用讀完全書,讀者便會發現自己已經沿著梯子,莫名其妙地走到了框架之外。框架之外,無比廣闊,而且並不危險……至少,並沒有比框架裡更危險。
  宇宙、知敏與承銀之間的V型關係,像是一把錐子,敲破了原本就矗立在我們眼前,我們卻從未發現的一道隱形牆面。那道牆之所以一直以來都難以跨越,原因並非它有多麼厚重,而是因為我們始終不知道有個隱形牆面讓我們看來沒有其他選擇。而當牆面被打破,我們也會發現走過去之後,戀愛的甜蜜與煩惱和沒有走過去之前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不同。」——劉芷妤(小說家)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這句話或許是成年人虛張聲勢的叫囂。夢想與現實、職場與家庭、安全感與無拘束,很抱歉,你只能選一個。那愛情呢?親密、激情、承諾,大師提出的愛情金三角可沒有『獨占』這一角。你情、我願、他OK的多邊關係是否才是王道?從一日三餐到床笫之間,作者描述她與兩個戀人的日常,滿足了世人對多邊戀的好奇心。從相識、同居到成為一家人,三個人的關係逼著我們反思自己在關係中的想要與不要。愛情,是否真能成為複選題?魚與熊掌,抱歉我全都要。」——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比起以多邊戀散文集描述此書,我更想說這是一本談愛的書。
  自古以來,明明有那麼多談論愛的作品,但在生活中遇見『愛是什麼』這種萬年題目,卻發現大家的愛竟然那樣千篇一律。對戀愛型態、家庭的預設,甚至是將浪漫愛常規化,都只是把框架當作成就,活成了複製的人。
  承銀在此書中,不只描述了和兩位戀人宇宙、知敏的互動,也書寫了與家中四隻狗狗的生活,以及與原生家庭和社會交手的點滴。《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的獨特之處,並不在於多邊戀有多特別,而在於承銀能夠感受並描繪出每個瞬間、每個人的獨特。
  每一個當下,愛都長得不一樣,在各種感受裡,持續檢視自己對愛的定義與渴望,那樣努力打破邊界再建立邊界的過程,是我在這本書裡讀見,也最希望能在大家身上看見的愛的腳本。
  願你讀完此書,能欣然面對各種形式的愛,能更深刻地,對情緒有感、對改變有意識,不把任何關係視為理所當然,活成一個有愛、能愛、會愛的人。」——揚(Podcast「談性說愛」主理人)

〈隱密又更加自然〉

「那個人床技好嗎?」

天外飛來一筆的問題,彷彿只是在問「這個好吃嗎?」面對宇宙突如其來的提問,我錯愕地瞬間停格。我第一次向宇宙提起知敏的存在,是在某一年的冬天。面對面吃飯吃到一半,我小心翼翼地開口。「宇宙,你覺得如果我跟其他人交往的話,會怎麼樣?」直覺敏銳的宇宙,以提問代替了回答。「承銀你跟其他人在一起了吧?」那時,我對宇宙說現在還沒辦法確定什麼,但說不定之後可能會有。我問宇宙會不會介意,並強調我對他的愛從未改變。靜靜聽完我的話後,宇宙只留下一句「我會接受」,其他什麼也沒說。之後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般,度過了一如既往的一週。這一週內,宇宙從未過問任何關於那位交往對象的事。不問他是什麼樣的人,也不問我們怎麼認識。這樣的宇宙問起關於對方的第一件事,是性愛。那時我除了「不好說……」之外,什麼也講不出口。因為說不錯很奇怪,說很差也很弔詭。模稜兩可的答案,好像才是最好的選擇。

「你們最後一次做愛是什麼時候?」

和知敏第二次發生關係的那晚,知敏在我們躺在床上時,突然問了這個問題。那時也該回答得模糊一點才對,但我卻直白地給出了答案:「昨天晚上。」雖然知敏在聽了我的回答後努力擠出微笑,但在那之後,知敏時不時就會表示他當時內心真的很不是滋味:「沒有必要那麼誠實吧。」

性愛是什麼?朋友與戀人的界限又是什麼?差在有沒有發生性關係嗎?差在做的是社會應許的愛,還是偏離社會常規的愛嗎?這是長久以來困擾我的命題。和朋友見面聊天時,我們常常會探討愛情與友情的界線。但我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答案。因為每個人的經驗及脈絡都不同,取決於各自聚焦的重點。我不認為戀愛關係建立在具排他性的性愛獨占權之上。雖然我也曾經認為性愛只能發生在戀人之間,但二十歲後這個觀念就被打破了。我曾經在去到熟識已久的朋友家過夜時,不明所以就與對方發生關係;也曾經在僅有兩面之緣的人身上感受到強烈的吸引力,進而與對方發生關係。但完事之後,反倒因為感覺淡了而結束關係。我也經歷過沒有性的愛。若劃分友情和愛情的標準是性愛,那我過往的經驗早已跨越了界線。

雖然性愛對我來說是個人的選擇,無須與戀愛混為一談,但要與戀人分享自己和另一位戀人的床笫之私仍是件難事。因為這個社會早就把獨占彼此的身心視為戀愛關係發展的前提,儘管我並不同意。因為「正常戀愛」的語法以雙方「無聲的默契」、「責任的分量」、「身與心的獨占權」為標準,將朋友與戀人劃清了界線。然而,以占有為前提的關係,並非我、宇宙和知敏想要的方向,因此我們初期花了不少精力在制定屬於我們的新約定。

當然也包含極為日常的部分。打從宇宙和知敏兩人素未謀面的時期開始,我就不斷協調我與他們兩人間的約定。因為宇宙住在春川,知敏住在浦項,所以我週一、週二、週三會待在浦項,週四、週五、週六、週日則待在春川。而約定好的日期跟時間,一定要好好遵守。生日、聖誕節跟元旦這類紀念日,則輪流共度。與其中一人相處時,要最大限度避免與另一人聯絡。感到難受時,要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雖然我們並沒有像合約一樣明文寫下這些規則,但為了降低對彼此的傷害並避免感到倦怠,我們不懈於創造並更新我們的約定。

其中也有關於性愛的約定。第一,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務必使用保險套。之所以需要保險套,不僅是考量懷孕的風險,也是為了以防萬一預防性病。第二,不在身上留下吻痕。沒必要在身上留下對方的痕跡刺激另一人嫉妒。第三,不過問與性愛相關的事。為了保護彼此的隱私,必須避免談論或過問戀人與另一人的性生活。第四,則是我對對方的要求:進行輸精管結紮手術。由於他們兩人都傾向不婚不生,因此為了杜絕懷孕的可能性,我和他們提起了希望他們可以做輸精管結紮手術的事情。

在宇宙和知敏分開生活時,因為按照定好的規律切分時間,所以能夠以各自的方式享受自由的性生活。然而在我們三人同住後,情況就不同了。同居生活剛開始時,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有關肢體接觸的事。一起坐在客廳沙發上看電影時,連牽手或者靠在對方肩上,都得小心翼翼,想躺下枕著對方的膝蓋,也成了件難事。剛搬家的前三個月,我們活得就像是沒有性慾的人一樣。雖然會在另一人出門時,悄悄發生一些肌膚之親,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久沒做導致慾望降低,變得不再如以往那般火熱。我原本就是個外出時也不穿內衣的人,在家也習慣脫光一切束縛走來走去。但一起生活後,總覺得在家裡好像不能只套一件T恤,所以常常在睡覺時才如釋重負偷偷脫掉衣服。雖然偶爾也會嘗試性地只穿T恤到處晃,但收到的只有兩人「希望我穿上衣服」的請求。因為他們還不習慣和他人一起看見我裸露的身體。

某天我們三人一起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那天不知為何身體格外疲憊。我默默將頭枕在宇宙的大腿上,並把腳抬到知敏的大腿上,慵懶地躺下。他們兩人則若無其事地繼續看電視。從那之後,我開始做各式各樣的嘗試。例如在街上走著走著就挽起他們兩人的手臂,或者牽起他們的手,而回家後也將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脫掉。自那時起,他們慢慢不再抗拒同時看到我脫掉衣服的樣子,以及我們身體相互倚靠的狀態。但嫉妒並未在一夕之間消失,因此仍須控制尺度。不過他們兩人也開始慢慢卸下原本緊裹著身體,讓人感到不自在的衣服。知敏開始穿著像四角褲一樣的運動熱褲在家溜達;宇宙也會穿著會透出乳頭的薄背心躺在沙發。

某天晚上,宇宙和知敏下班回來後,我們三個一起圍坐在客廳喝酒。知敏在我們三人的聊天群組上傳了BDSM屬性的測驗。這個測驗可以看出各自的屬性傾向。我們花了十分鐘左右認真回答完問題,並分享了各自的測驗結果。這個測驗十分仔細地替我們分析了各自的屬性。宇宙是透過體貼魅力引領對方的「照護者care giver」型;知敏是希望被溫柔帶領的「小孩little」型。而我的喜好最為明確,是與「care giver」跟「little」相去甚遠的,享受羞恥感的類型。看完結果後,他們兩人一邊說著「洪承銀果然是變態啊」,一邊哈哈大笑。

自那天起,我們成了能夠自在地與彼此分享性幻想的關係。在之前的戀愛關係裡,我從未想過有必要針對性愛和身體進行深刻的探索與交流。有關時間協調及聯絡等瑣碎的部分也是。「好了,我們現在開始就是男女朋友了。噹──噹──」臺詞一結束,我們就必須配合對方的一切日常,而性愛也無法跳脫約定俗成的性別角色框架。我偶爾會覺得可惜,為何沒能早點跟前任一一協調這些。這樣的話,就不會因為他們偷偷拔掉保險套或是任意侵犯我的身體,而留下傷痛。

此刻,我維繫著被世人指指點點的「淫亂」關係,卻也能更安全地去溝通、去渴望、去享受性愛。固有的戀愛公式毫無用武之地,這樣的狀態使我們徬徨,而徬徨促使我們溝通。混亂帶來了對話,而那番對話能帶領我們奔往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