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芝珊 、伍詠欣出版社:手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24-04語言:繁體中文ISBN/ISSN:9789887416289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0頁開數:-開類別:精選書展 > 同志書寫
嶺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與學)及文化研究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學術專書 《Conditional Spaces: Hong Kong Lesbian Desires and Everyday Life》(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同聲同氣: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手民出版社,2024),其他文章散見於國際學術期刊。獲香港研究資助局頒發「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獎項,研究專長包括性別研究、酷兒理論、跨性別研究以及亞際文化研究,獲邀擔任悉尼大學 Hunt-Simes 性別研究客座教授。電影《從今以後》的聯合監製,曾於2004年至2005年擔任香港同志影展節目總監。作為社群組織者,曾於溫哥華、西雅圖及三藩市婦女組織 、社區健康中心及同志機構任職多年,並早於1990年代於西雅圖舉辦首個同志亞裔和太平洋島民的口述史展覽Leaving Silence: Queer Asian & Pacific Islander Oral History Exhibit,以及在溫哥華舉辦加拿大西部首個亞裔同志會議Lotus Roots。
前《明周》專題組編輯,採訪社會議題,撰寫Book B的封面故事,曾獲人權新聞獎頒發「解釋性特寫優異獎」。關注性/別小眾議題,曾編寫及協助出版《大愛同誌》,協辦香港首屆「一點粉紅」。現為獨立記者,報導散見於《端傳媒》、《誌HK Feature》、《好習慣》等平台,合著有《集合吧!香港青年踐行社企新理想》。
將年長女同志的生命故事納入亞洲酷兒的歷史研究收錄五篇人物專訪,三篇學術論文田野研究長達八年,橫跨香港、台北及新加坡 生於1930年代末至1950年代末的香港女性,她們是如何定義愛情和親密關係?她跳了一場十七年的三人探戈,TA發誓下一世要做Gay Man,她戀愛無數但至今依然獨居,她在五十歲遇上真愛,也有另一個她在五十歲因宗教走入衣櫃。 來到今天,她們已經迎來銀髮之齡。 本書結合動人的生命故事書寫與同志研究視野,帶領讀者理解亞洲的年長酷兒女性。她們在特定的歷史情境和文化影響下,如何以堅強、獨立之姿,跨越性別角色的疆界,探索及實踐同性情慾。「我現在將當年發生的事情講出來,並不代表當年我會將自己的事情周圍跟人講。」阿安說。「我現在依然鍾意去蒲,不過揸住枝拐杖就唔係好蒲到。」阿寶說:「那種開心好短暫,但是我享受。這個才是我的世界,即使這個世界可能好寂寞。」「假如可以有一個同志村,大家speak the same language,就一定是最完美。」洋洋說。
推薦語代序一︰不願帶着遺憾到遠方(文/黃淑嫻)代序二︰酷兒女性生存指南(文/盧妤)前言(文/鄧芝珊)故事一︰現代李後主:三個人的探戈故事二︰戀愛腦狂熱:獨居三十年 只怕這輩子未曾被愛論文一︰關於渴望與等待:以亞際取徑探討年長女同志與雙性戀女性的愛與親密關係故事三︰The GAYLINK:下一世,我要做Gay Man論文二︰都市密度中的日常情慾:香港年長女同志與雙性戀女性民族誌故事四︰50+求愛記:趕上千禧同運列車 由ICQ搭到 Les Peches故事五︰愛情長跑三十六年:秘訣是No Comment論文三︰唔夠Man!田野現場的亞洲酷兒陽剛特質文/鄧詩薇、鄧芝珊
1990年代,香港早已是「浮麗和亢奮的天下」,也是我這一輩剛出生、漸成長的時期。那個年代,也正正是我們的母親綻放青春之時。在更早之前,可能是1970年代,甚或至1950年代,女同志的情慾和記憶已經散落在城市各處。空間雖然隱蔽,卻是她們專屬:新蒲崗麗宮戲院、上環Disco Disco、女性專讀的夜校,還有上演任白戲寶的戲棚或劇院。生於1990年後,我們也擁有我們的空間: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和馬路、八大校園、西九文化區、位於觀塘工廈和九龍的性別團體等⋯⋯在這一代的空間,性及情慾自由流動;在這一代的空間,同志毋須隱藏──我們的時代是流動和開放的嘉年華(儘管2020年後由繁華走向零落)。我們的時代充滿想像和多元性別/性向的可能,而這個想像總被書中「遺囑」二字喚醒(全書出現十三次)。年長女同志比起我們更接近死亡,無可避免地要承受着身體退化來描繪未來的空間。作為年輕女同志,隨年月而去,戀愛、出櫃、承認/肯定性別身份已成人生經歷,我們的未來會是怎樣?未知,但有一點共通的是我們和年長女同志一樣,都會留着在家裡與戀人相擁共度的回憶,以及每一首寫給愛人的詩。 衷心推介《同聲同氣: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給「我哋」社群和所有人。
五個愛情故事,三篇學術文章,編織出香港年長女同志的生命故事。讓我們得知他們在愛情路上的尋尋覓覓,對性/別身份的認同與掙扎,和家人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面對年華老去的體會與安排。《同聲同氣》是一本難能可貴的書,填補香港年長女同志歷史的一片空白。
不為「性別平權」,不會對「沒雞雞」的族群愛欲大開眼界,這書刻記了香港半個世紀一路走來被深度磨滅的足印,顯現疑似一種生理性別底埋藏着性別的無盡,以歷史的微細向一個殖民社會根深蒂固的權力差異結構提出敲問。
身份認同為女同志並不是同性行為的先決條件。這些愛女人的女人們如何經歷是一種緣份。她們的人生像一部電影,如電影般演繹呈現,順暢不卡關,不看到最後無法體會其精彩絕倫。
《同聲同氣》見證一個時代的璀璨與艱難,讓年輕同志打開眼看見香港年長女同志的精彩與勇氣,開展同志運動更大的關注視野。
《同聲同氣》讀起來是小說也是民族誌,這些跨越香港、台北與新加坡關於戀愛、失去與共存的歷史,不僅豐富了女同志的群像,也讓我們經過的世代增加了時空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