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無窮的瞬間:臺灣當代女性藝術2003-2023

作者:陳明惠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24-01-3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6263669888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496頁
開數:17 x 23 x 2.9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藝術

定價:NTD$ 500
優惠價:NTD$ 500
庫存 > 預購中

作者介紹

陳明惠

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成大藝術中心視覺與表演藝術總監,英國羅芙堡大學藝術史及理論哲學博士。曾任臺灣女性藝術協會理事長,擔任臺南市與嘉義市公共藝術審議會委員;國立臺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高雄市立美術館與臺南市美術館典藏委員;文化部、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教育研究院、藝術銀行等機構委員。

以中英文出版多本學術專書與多篇學術文章,包含《Visual Culture Wars at the Borders of Contemporary China》(Palgrave Macmillan,2022) 、《當代策展藝術及實踐:身體、性別、科技》(五南,2018)、《跨界:當代藝術中的游轉與鄉愁》(典藏,2015)。已執行超過40場國際與國內展覽策畫,包含《你正在工作嗎?》(國立臺灣美術館,2023)、《當海洋相遇》(蕭壠文化園區,2023~2024)、《[不]可見的維度:2019臺南新藝獎》、《後人類慾望》(臺北當代藝術館,2013~2014)。

內容簡介

本書以2003年至2023年臺灣女性藝術發展為題,但並非以時間線性為書寫軸線,而是以藝術家作品議題與思想脈絡為章節安排。本書從臺灣的歷史、政治、社會、文化以及全球經濟主義的觀點,來分析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創作在形式與議題上的多樣性與異質性。本書收錄135位二十一世紀臺灣女性藝術創作,論述議題包含:歷史敘事、離散美學、族群認同、日常生活、性別政治、編織與纖維藝術、抽象藝術與精神探索、後人類與數位女性主義。

目錄

自序
導論

▌主題一 跨國女性主義與批判意識
第一章 歷史敍事、離散美學與社會批判
第二章 被遺忘的女人與族群認同
第三章 身體解構與性別政治

▌主題二 日常生活與陰性美學
第四章 拆解編織與纖維藝術
第五章 日常生活與女性特質
第六章 地方敍事與藝術觀察

▌主題三 虛擬與眞實之間的游移
第七章 抽象藝術與精神探索
第八章 後人類與數位女性主義

後記
參考文獻
索引

導論(節錄)

臺灣女性藝術的重要性,不僅止於揭示性別議題,而是同時以藝術作品展現臺灣當代文化的混雜性(Hybridity)與臺灣女性生活的不同面向。因此,研究臺灣女性藝術,必須從臺灣的歷史、政治、全球與區域經濟發展、數位文化甚至全球藝術發展來分析,解讀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創作在形式與議題上的異質性,除了臺灣過去400年來受到不同殖民文化的影響,1987年解嚴之後不論藉由媒體、出版或是出國留學而帶來的「西化」的影響,臺灣女性藝術家創作總是涉及種族、文化與性別等社會議題。因此筆者研究臺灣女性藝術發展主要以兩大觀點進行:一是臺灣女性藝術創作如何呈現臺灣當代藝術面貌,尤其臺灣社會與文化深受過去殖民歷史的影響;一是臺灣女性藝術創作如何呈現臺灣文化、歷史、經濟、社會階級與性別議題。

筆者進行臺灣女性藝術家介紹與分析之前,必須先說明「女性藝術」並不等同於「女性主義藝術」,因為並非所有女性藝術家都有很強的女性意識與自覺,也不盡然都會關注女性受壓抑、父權或是性別政治議題,因此本書所探討的臺灣女性藝術家創作,並不一定皆具有明確的女性主義思維與創作意圖,也並非每位臺灣女性藝術家作品皆對父權思維進行批判。因為本書篇幅有限,而臺灣女性藝術面貌多樣,本書無法含括全數臺灣女性藝術創作者,僅能就筆者規劃的議題上挑選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進行分析與介紹。

臺灣的女性藝術運動從1980年代開始醞釀,至1990年代萌芽發展,女性藝術家謀求與以男性為主的強權社會之共存方式。在1990年代的美術館與畫廊,除了舉辦女性藝術家的相關展覽之外,媒體的開放使得女性藝術的相關報導、專欄、文章等有顯著的增加,無形之中亦推動了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台灣女性藝術協會(TWAA)於2000年1月23日正式成立,並且積極展開各項推動計劃,包括展覽、講座、出版、研究案、作品討論會及成長營等,希望透過展覽、論述與研究的建立、串連以及整合,喚起臺灣女性藝術家對自己生存狀態的關注與自覺,逐步讓「女性藝術」成為一種意識存在。在過去二十年多間,女藝會的活躍成員策劃了多場極具代表性的當代女性藝術展,並在環保議題、政治語言、日常生活、旅行勘查、自我探索、性別討論等議題皆有所論述,並積極參與臺灣女性藝術資料收集、調查、整理、分析與出版,以具體藝術展演行動,擴展臺灣女性藝術家國內與國外的展演舞台。

陸蓉之於2002年出版的《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1945-2002》,她以大量收集第一手與第二手文獻資料的研究方法,地毯式地整理1945年到2002年臺灣女性藝術發展資料,成為全球華語出版界第一本以臺灣女性藝術為主題的專書。然而,隨著1990年代網際網路與科技發展所賜,臺灣社會與價值觀在過去20年經歷很大的轉變,且隨著西方1980年代開始發展的「後女性主義」與「第四波女性主義」思維對於臺灣文化界、學術界與藝術界的影響,臺灣女性藝術家在過去20年所創作的藝術作品在議題、技術、媒材與思維上,已經形構成一個與2002年之前非常不同的世代與風貌,需要再被研究、分析,進而書寫與出版,而這也是本專書在學術上的重要研究貢獻。本專書的研究期程,以2003年為起始點到2023年為止,並以非時間線性為分析書寫方式,而是以藝術家作品議題與思想脈絡為作品分類,再進一步介紹、分析作品。

在進入臺灣女性藝術家作品的介紹與分析之前,本導論將針對西方女性藝術發展作一概括式介紹,因為許多臺灣女性藝術家創作受啟發於西方女性主義風格,因此對於西方女性藝術發展的概論,有說明的必要性。

一、西方女性藝術發展概述
自1960年代晚期及1970年代初期以來,西方藝術界開始崛起,且以女性為關注對象之一連串活絡的藝術活動,作一個概括式的介紹。長年研究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發展的顧燕翎,她在2020年再版的《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專書的〈導言〉中指出:

「女性主義」一詞起源於十九世紀法國,意指挑戰男尊女卑傳統的婦女運動,因離經叛道,長期受主流社會冷眼相待,直到二十世紀才得以翻轉,受到較正面評價,而將終止女性的附屬地位或者建立女性主體性的種種作為統稱為女性主義。

儘管不同文化、區域與時空的女性有著不同的課題,但不可否定的,全球女性的處境有著跨時空、文化與地域的相似性。因此,藉由認識西方女性藝術發展脈絡,可以同時反思及關照臺灣女性藝術發展與議題。二十世紀女性主義的書寫,可以由英國的維吉尼亞.吳爾芙(1882-1941)的數本著作,與法國的著名女性作家波娃(1908-1986)之作品中看到女性意識之崛起。直到1960年代末期開始在歐美女性主義作家的著作裡,開始大量如火如荼展開、醞釀,其中更包含許多女性藝術家對於西方社會文化、政治環境,及男女均權思想的論述。自1960年代末期開始,藉著女性主義文學與論述的大量出版,女性藝術也同時蓬勃發展,本節將在眾多、龐雜的女性藝術發展中,將最具代表性的一些藝術家及其作品作初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