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廚房之舞: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

作者:吳鄭重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11-26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570836943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 472頁頁
開數:14.8 x 21 x 2.36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人文/史/哲視野

定價:NTD$ 450
優惠價:NTD$ 405
庫存 > 有

作者介紹

吳鄭重

  1963年生,台北人。台大經濟系畢業,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企管碩士,英國伯明罕大學都市暨區域研究所休閒服務與觀光組碩士,倫敦政經學院地理系哲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主要研究領域為都市∕文化∕性別研究、人文地理學思想、民生科學與社會工程之規劃理論、日常生活地理學、聲音與影像地理學等。著有《The Secret Life of Cities》(2001,與Helen Jarvis and Andy C. Pratt合著,Pearson Education/Prentice-Hall出版),譯有《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聯經)、《奇異傳奇》、《21世紀汽車大對決》、《縱橫美國》、《裘蘭品質領導手冊》等書。

內容簡介

 妳每天還在大火快炒嗎?
  女人不可不知的廚房危機
  男人不能置身事外的家務革命
  謀殺婦女的建築設計、三房兩廳一米八的家務牢籠、
  看不見,做不完的生活徒刑、
  帶給媽媽更多工作的家庭工業革命、
  工商化的飲食趨勢、情感經濟的身體殖民、
  隱形的公寓三合院、空間大挪移的地下建築師、
  民生科技的廚房魔法盒、日常生活的身體特技、
  褪變中的家常菜、戰術操作的順從抵抗、
  改變生活,改造世界的新生活運動╱文化大革命
  ……
  這是一本出版社擔心沒市場,但印刷廠老闆卻讀得津津有味的書
  也是一本作者和同事分享,卻意外找到母親兒時摯友的書
  它是一本研究公寓廚房和女性家務處境的著作
  更是一本獻給全天下母親的書

  公寓住宅是台灣地區最普遍的住宅形式,廚房則是公寓住宅裡面積最小的活動空間。台灣女性吸菸人口遠低於男性,菸害防治也頗具成效,但肺癌卻連年高居女性癌症死亡的首因。「巧」的是,香港、澳門、新加坡、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城市等公寓密集的華人地區,也是世界女性肺癌罹患率最高的一級警戒區。這讓我們不得不正視廚房油煙與婦女肺癌的「家庭毒氣室」問題。

  本書試圖從「風險社會」的反身現代性角度切入,深入探討「女性本分」的性別家務角色、「男造環境」的居家空間、「家庭工業革命」的廚房科技,以及「飲食工業化」的煮食文化變遷所交織而成的「廚房之舞」。為此,作者特別發展出「日常生活地理學」的理論架構:一方面延續空間生產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對戰後迄今台灣公寓的生產過程提出空間病理學的現代性批判;另一方面則是導入身體再生產的社會經濟學觀點,建構出活現空間∕活歷身體的社會生理學脈絡。

  透過身體∕空間的廚房稜鏡,蜷縮在廚房裡默默奉獻的女性開始現身與發聲,隱藏在公寓住宅裡的生活風險也逐漸現形。更重要的是,當讀者充分瞭解台灣當代婦女如何深陷「家庭毒氣室」的曲折過程和艱困處境時,也吹起了將婦女從「家庭毒氣室」的家務牢籠和生活徒刑中解救出來行動號角──台灣社會迫切需要的是能夠實踐「偉大家務革命」的空間改造計畫和重新協商家務與性別的「新生活運動」。而這樣的生活反思與空間再造不僅對於地狹人稠的台灣、港澳、新加坡等華人地區極具價值,在公寓住宅火速增加的中國大陸城市,更具有防患於未然的啟發作用。

章節試閱

勾勒當代台灣婦女的廚房生活狀態

和馬克思共同起草《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1848)的共產黨創辦人之一,腓德列克.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在1845年出版了當代對於資本主義社會最細微觀察之一的重要著作《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態》(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為世人揭開十九世紀英國工人階級深受資本主義壓迫的生活狀態。該書對於工業時代的都市形態和工人階級的居住條件有極其深刻的描述和分析,也為當時共產主義的奮鬥注入悲天憫人的動力(Engels,1993)。同樣的道理,要解救當代台灣婦女於「水深火熱」的廚房生活之中,也有必要深入了解公寓廚房的整體概況。而欲了解當代台灣婦女的廚房生活概況,包括婦女身體和廚房空間之間的動態關係以及二者分別在整體社會環境裡面的形塑過程,首先必須先從反身現代性(reflexive modernity)的宏觀角度切入,將台灣婦女在公寓廚房中的身體空間處境置於工業資本主義現代化和都市化的歷史情境當中──也就是從公寓廚房作為住宅現代化的空間生產過程,以及婦女身體在日復一日的廚房家務操持過程中作為體現社會關係的再生產過程──加以考察,這樣我們才能清楚看到公寓廚房和女性煮食家務的問題在住宅與家庭現代化進程中的普遍性和獨特性。

其次,要釐清構成婦女廚房生活的複雜社會結構和動態個人行動之間的結構化歷程關係,還需要進一步界定公寓廚房的「家庭毒氣室」和女性煮食家務的「生活徒刑」之間所涉及的一些關鍵面向,包括:婦女在煮食家務中所扮演的性別角色、廚房與住宅設計過程中的性別化假設、廚房設備與家電科技對於女性家務工作的媒介效果,以及家庭飲食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發展趨勢和影響等。對於這些議題的深入探討和了解它們之間的彼此關聯,將是揭開當代台灣婦女廚房生活面紗的重要步驟。

本書對於當代台灣婦女廚房生活簡史的初步建構,將奠基在這兩個立論基礎之上。
現代性與都市化的性別情境體現

戰後台灣社會的發展,不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都深受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影響。婦女在廚房生活裡的身體空間處境,自然也難以擺脫這樣的歷史脈絡。因此,從當代台灣婦女廚房生活的角度來反思廚房油煙背後綿密複雜的制度結構,勢必得將其置於西方社會現代化的整體脈絡之下,方得以窺其全貌。尤其是戰後台灣在追隨西方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在三、五十年的時間裡,以更新的技術和更大的規模複製了西方社會必須花費一、兩百年才逐漸摸索出來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這樣的物質複製和文化移植主要是透過工業化的經濟發展和都市化的社會歷程,由點而面的繁衍擴散。因此,我們不僅承襲了西方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更衍生出許多台灣社會獨特的現代化風險。小到食物中的違法添加物,大至整個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都以各種形式的風險和危機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戰後台灣都市地區婦女們身處公寓廚房「家庭毒氣室」的性別化「生活徒刑」,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從反身現代性的風險角度來看婦女的廚房生活處境,可以看到台灣在西方工業資本主義的經濟現代化/都市化過程中,將人們的生活範疇從直接與自然搏鬥的前現代狀態帶入以人為環境為主的現代生活。而風險與危機的形式,也從明顯、直接、可預期的傷亡威脅,轉化為隱匿、突發和未知的生活風險(陳瑞麟,2003:4–7)。因此,對於各種現代科技與文明的分析批判,也從二十世紀上半葉頌揚增進生活的應用科技,歷經二十世紀下半葉對於科技災害的負面批判,進展到1990年代之後對於現代化歷程的整體反思,人們也體認到科技與風險之間難以切割,卻又不易捉摸的共存特性(Giddens,1990;Beck, Giddens and Lash,1994)。

在這生活便利與科技風險並存的現代環境裡,處處隱藏著個人生活和制度環境之間的摩擦衝突,而且充分反映在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當中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的資本循環過程,包括人與自然環境的脫節、人與生產工具的脫節、勞動過程(勞動力)與勞動成果(商品)的脫節,以及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脫節等高度異化(alienated)的生產關係。馬克思學說在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分析裡為資本主義社會資本與勞動之間的生產異化──包括資本的循環過程、剩餘價值的分配,以及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差異等──提供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架構(可參閱Harvey,1982;Gottdeiner,1985:chap. 3)。然而,傳統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卻疏於關照日常消費的再生產面向,也忽略了作為勞動者的血肉之軀在日常消費過程中各種異化的生活處境(可參閱Lefebvre 1991a;Baudrillard,1998)。這個在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消費面向和使用過程,正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的最大盲點。傳統的馬派學者往往將消費等同於購買,把使用窄化為佔有,卻沒有看到消費過程中各種不同的使用情境和千奇百怪的使用方式除了順應和強化資本主義的生產制度之外,在消費使用的操作過程中,各種應用、挪用和誤用其實也重新定義了商品本身的性質和意義。這個神祕的消費過程,尤其是空間的使用過程,正是深入了解現代性風險與從中化解資本主義魔咒的最好機會。

因此,在婦女廚房生活的議題上,本書不僅延續空間生產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架構,深入探討資本主義社會中國家政策和市場邏輯如何形塑公寓住宅與家庭廚房的空間結構,更關注婦女身體與公寓廚房之間具體而微的客體化(objectivation)關係,包括婦女身體在廚房場域裡的行動框架和婦女身體作為一個社會場域的協商平台。換言之,在空間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之上,本書也試圖建構一個身體的社會經濟學。除了承認國家與市場由上而下、以整體涵蓋個體的結構性力量在空間生產上的強大影響之外,更重視婦女在廚房生活的空間使用過程中,如何透過各種反覆操作、隨機應變的生活智慧再生產出一個屬於她們自己的廚房空間──一個充分體現當代台灣婦女家務處境的性別化空間。
性別、空間、科技與文化的廚房論述
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之下,廚房空間的生產過程和婦女煮食家務的再生產過程還必須放到戰後台灣都市化的現代歷程中,才能夠具體展現當代台灣婦女複雜動態的廚房生活處境。包括戰後在都市地區快速興起的公寓式集合住宅如何形塑國人的住宅環境、大量婦女投入勞動市場所引發家務性別分工的角色衝突、各種新式廚具設備和家電科技被引進家庭所造成煮食方式和廚房結構的改變,以及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型態演變所造成日常飲食習慣的改變等等,都和婦女的廚房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本書試圖將廚房油煙和婦女肺癌的問題重新定義為女性煮食家務的日常身體空間處境,形成一個性別角色、住宅空間、家電科技與飲食文化的廚房論述。

性別角色
從兩性癌症死亡原因的排名、男女肺癌在臨床醫學上的類型差異,還有華人都會地區女性肺癌的高罹患率,讓我們不得不重視性別在當代台灣婦女廚房生活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而賢妻良母的性別角色最常體現在不易察覺,卻又必須天天面對的家務工作上面,尤其是職業婦女因為外出工作所遭遇到的性別分工角色衝突:煮食家務既是婦女獲得家庭意義與情感滿足的重要來源,又是她們每日難以逃脫的生活重擔。

二戰之後,西方社會就有越來越多的已婚婦女外出工作,但是直到1970年代,當代的社會學者才開始正視女性的無給家務工作,並將其視為視為正式的「工作」之一(Oakley,1974;1985)。過去的工作社會學只專注在工作場所的生產勞務,而傳統經濟學的國民生產計算方式也只採計具有市場交換價值的商品和勞務;相反地,這些多半是由婦女在自己家中所從事內容瑣碎繁雜,又不具經濟價值的「家務工作」,例如煮飯、洗衣服、打掃、帶小孩等,常常被視為是日常生活和勞動力再生產的「生活必需」(daily necessities),是私人場域的「家事」。因此,這些不被看見的家務工作、從事這些無給家務工作的婦女,還有女性無給家務工作在社會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是性別分工的「自然現象」。弔詭的是,當這些家務勞動的工作地點發生在自家之外,而且是作為賺取薪資的勞務工作時,它又被視為正式經濟活動的一部份。可是,在這些有給的家務工作當中,又有相當比例屬於私下雇用和婦女兼職的「非正式經濟」,所以也沒有充分反映在正式的國民生產帳上。

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使本書已經不斷使用像是女性肺癌、婦女的廚房生活等刻意凸顯女性性別處境的用語,它還是不足以彰顯性別在這些議題裡面的「隱匿性」(invisibility)。因為性別角色的社會框架不只存在於「看不見,做不完」(hardly seen, never done)的女性家務分工上面,它還透過住宅空間的設計安排,以及各種家電設備的發明,不斷地形塑和強化現代婦女在日常生活中的性別處境。換句話說,廚房油煙和婦女肺癌作為一個現代風險社會的生活危機,也是一個性別處境的身體危機。因此,本書特別強調從女性不利的性別處境來探究廚房空間生產和廚房生活再生產之間的複雜關係;同時,也試圖探討「分離領域」(separate spheres)的男性思維在形塑婦女家務處境上的關鍵角色,尤其是對空間關係的具體影響。值得提醒的是,對於性別差異的強調並非為了激化兩性對立的衝突,也不是為了複製和強化既有的性別分工框架,而是務實地希望先認清現實的性別處境,從更根本的宏觀視野來釐清廚房油煙和婦女肺癌背後的深層原因,進而讓兩性共同攜手來剷除這個危害婦女身心健康的生活陷阱。
住宅空間
空間不只是社會關係的載體,更是社會關係的主體本身。從我們家只有一坪大的廚房空間到三房兩廳的住宅平面,從公寓大廈的住宅單元到都市住宅的集體消費,以及從國民住宅的住宅政策一直到私有財產制的住宅市場,就像層層的連環套,在在都顯示出空間對於女性家務工作處境的影響。甚至連住宅和工作地點之間的距離和方向,都可能影響婦女在廚房裡面的日常身體處境。女性主義建築學者將這些「性別化空間」(gendered spaces)的問題歸結為「男造環境」(‘man-made’ environment)的性別盲點與設計歧視(本書第二章將有深入的討論)。它不僅表現在廚房面積狹小的問題上面,也展現在廚房與其他室內空間的相對位置和比例關係,以及住宅空間在整個規劃、設計、營建、銷售的過程中,不同關係人對於這些空間的性別假設上。此外,在實際的日常生活當中,婦女及其家人如何營造、使用與維護這些居家空間,也反映出性別與空間之間的微妙關係:究竟是複製及強化這些性別化的空間關係,或是修補與顛覆既有空間的性別意涵?這對身處都市公寓住宅裡面的家庭婦女尤其重要,因為崇尚空間效率和講求科技理性的男性建築思維透過大量興建、標準化的集合住宅,將公寓廚房變成一個美其名為「專屬於女性」的獨立生活天地,事實上卻把廚房空間變成囚禁婦女身心的「家庭工場」(Marcus,2000)。這些空間生產/再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是造成廚房油煙和影響女性肺癌的隱形殺手。

然而,「男造環境」的設計歧視絕非只是因為女性在以男性為主的建築設計領域裡面人數太少,或是女性使用者的意見在建築設計的過程中少受諮詢等因素就足以充分解釋。相反地,我們可能需要進一步檢視影響台灣現代住宅結構的各種制度環境,包括都市計畫、建築法規、建築設計、住宅營建、住宅銷售等,同時還得深入公寓住宅的生活空間和一般婦女的家庭生活當中,從「男造」住宅空間的生產過程和「女用」居家空間的使用過程找出二者之間的重大落差。因為這樣的空間實踐不僅在實質環境上框限了婦女的生活空間,也在社會關係上強化了「男女有別」的生活世界。
廚房科技
科技,也就是人類藉由知識和工具運用環境資源的方式,是人類和地球上其他生物的最大差別之一,也是締造人類文明與物質文化的重要媒介。但是,科技就像一把雙面刃,它一方面可以增進人類的生活福祉,另一方面也可能危害我們的生命和生存。如果沒有鋼筋、混凝土、鋼骨結構、強化玻璃、安全電梯等現代建材、工法和設施,台灣的住宅環境絕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從鄉間的平面三合院和市鎮的二、三層樓街屋,歷經四、五層樓的樓梯公寓、七到十二層樓的電梯公寓,迅速發展為二、三十層的高樓公寓集合住宅。而且,如果沒有自來水、電力、天然瓦斯和污水下水道等民生基礎管線,即使有高樓建築的技術,也不會發展出高樓的公寓集合住宅。問題是,當這些建築技術與民生科技以標準化的住宅平面和模組化的大量營造在狹小的都市地區有效地解決了大量的住宅需求時,它同時也造就出封閉、狹小的公寓廚房,禁錮和傷害現代婦女孱弱的身心。
同樣的情況,在現代都市的集合住宅和公寓廚房裡面還有各式各樣的科技產品,例如洗衣機、吸塵器、瓦斯爐和電冰箱等,被視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民生必需品。這些引發「家庭工業革命」的「生活好幫手」讓現代婦女在沒有佣人和其他幫手的情況下,可以更輕鬆、省力和有效地打理每日煩雜瑣碎的家務工作。也因為有這些家電科技的幫忙,婦女也才得以外出工作,兼顧事業與家庭。而這些家電科技的大量引進,究竟是福是禍,是功是過?還要看它們為婦女形塑出什麼樣的生活情境,以及人們如何使用這些科技設備而定。有趣的是,由於東西方國情不同,這些多半是由西方國家研發設計出來的家電產品與廚房設備,雖然被引進台灣的速度越來越快,甚至幾乎沒有時間上的落差,但是它們在台灣被接受的程度或是被使用的狀況,可能都和當初設計的目的和用法有相當大的出入。這些不易察覺的細微差異,將有助於我們了解婦女廚房生活的動態內容。這些大到都市基礎設施小到開罐器的生活科技,也是改造廚房生活與協商性別關係的重要媒介之一。
飲食文化
如果真如世界衛生組織所言,台灣和新加坡、香港、大陸東南沿海城市等地是目前世界上女性肺癌罹病率最高的地區,那麼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來看,廚房油煙和婦女肺癌的問題可以轉化為婦女在公寓集合住宅的狹小、封閉廚房裡,日復一日烹煮地方傳統菜餚所涉及的身體、空間、科技和文化之間的複雜問題。這些以米食為主的華人地區,具有相當類似的飲食文化和烹調習慣。而且,問題不在作為主食的米飯,而是作為副食的配菜──油膩的熱炒。這些位處中、低緯度的華人社會,由於氣候溼熱,食物容易酸腐,所以多採即煮即食的熱食方式;也因為這些地區長期以來人口稠密,能夠用來炊煮的薪柴能源相對稀少,因此發展出煎、炒、蒸、煮等快速的烹煮方式以節省能源。不像中國北方或是西方溫帶地區,因為氣候嚴寒,需要花費相當多的能源在取暖上面,為了使能源發揮最大的效能,一般家庭的廚房設備和烹調方式是以配合取暖設備所發展出來的爐烤和燉煮方式為主,形成迥異於米食文化的麥食文化。

然而,這樣的飲食文化傳統在進入現代化的工商都市社會與公寓集合住宅的生活型態之後,表現在一般家庭的家常菜上面,究竟是如何延續與轉變的呢?一方面我們看到現代婦女因為兼顧工作與家庭所面臨的快速生活節奏,還有身處公寓住宅裡面狹小、封閉的現代廚房,反而強化了傳統大火快炒的煮食文化。尤其是拜現代科技之賜,隨時可以取用的水、電、瓦斯,以及可以精確控制火候大小和烹煮條件的各式廚具設備,讓婦女們在沒有幫手的情況之下,可以快速有效地做出一桌熱騰騰的飯菜。不過,這些為了適應現代生活所精簡調配的「新家常菜」,在內容和做法上,顯然會和有些講求細火慢燉的傳統家常菜有所出入,因為針對小家庭的飲食需求和僅容一人工作的公寓廚房,已經悄悄阻絕了現代廚房與傳統飲食之間的臍帶相連。問題是,有許多傳統飲食的精髓還是透過「有媽媽味道」的家常菜流傳下來。究竟是哪些家常菜的元素被保留下來?又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和機制被保留下來?此外,現代家庭的「新家常菜」又具有哪些特色?它們形成的條件等等,也都是反思婦女廚房生活時,值得探究的課題。

另一方面,當代台灣婦女廚房生活的改變,往往也是來自廚房和家庭之外的其他部門。除了婦女隻身在公寓廚房裡面炮製出來的「新家常菜」之外,各種現代化的飲食方式,包括工業化生產和商業化銷售的各式加工食材、速食和熟食,甚至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的餐廳和小吃店,也在大舉入侵一般家庭的三餐飲食。這些混雜了傳統與現代、東方和西方的現代飲食,早已悄悄地改變國人延續多年的飲食習慣和烹調方式,也讓每個家庭和每位婦女有更大的彈性來因應現代城市和工商社會的生活方式。它們和一般家庭飲食和家常菜的關係,將是我們深入了解當代台灣婦女廚房生活的重要環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