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是非論愛情

作者:Jean-Claude Lavie
出版社:無境文化
出版日期:2023-01-05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6269609178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56頁頁
開數:12 x 22 x 1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人文/史/哲視野

定價:NTD$ 250
優惠價:NTD$ 225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Jean-Claude LAVIE (1920-2020)

在巴黎完成醫學教育,在精神分析法國學會(Société française de psychanalyse, SFP, 1953-1963)接受精神分析的訓練,並於1958年開始執業。1964年合創法國精神分析學會(Association psychanalytique de France, APF),曾任會長。著有《愛是完美的犯罪》、《誰我⋯⋯?》等書。

譯者簡介

賴怡妝

生於高雄市,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法國巴黎高等翻譯學院(ESIT)碩士。現定居法國,專職從事大型企業及公立機構委託的筆譯與即席傳譯工作。曾回母校教授翻譯十餘年,並多次應台灣精神分析學會之邀,在國際研討會現場即席傳譯。譯有《從言語誕生的現實》。

內容簡介

  《是非論愛情》,論的是愛情,以及愛情的是是非非。還有呢?

  它是一本薄薄的對話,一齣簡短的戲劇。還有呢?

  這齣戲,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戲,可以是對手戲,也可以是獨角戲,一如……愛情。

  愛情,究竟是兩個人的事,還是一個人的事?或者,是三個人的事?甚至四個人?又可能,僅如《是非論愛情》中的兩股聲音,在心中、在腦海裡、在體內發出交擊衝撞的聲聲吶喊,而本來無一事?

  當舞台揭幕時,我們立即明暸,愛情,就是等待。然而,在等誰?在等什麼?等的是一個人、或是一分愛、還是一種無以名之的幻想、甚且是一點點的自戀滿足?

  舞台上的兩個聲音,「是」與「非」 —— 肯定與否定,深信與懷疑 —— 牽引著讀者,在愛情的迷宮中,探索每一個思緒可能與不可能抵達的角落。

  每一次,我們相信愛了,但下一刻,我們又懷疑不愛了。

  字裡行間流逝的時間,是等待的時間。等待中,愛情的每一分、每一秒,「是」與「非」都在交談,都在對質,都在試圖說服對方……以及說服自己。

  愛一個人,是不是一個說服自己的過程?漫長的過程,與乎等待的過程。然而在作者清晰思路與輕快詞語的協助下,我們不知不覺就度過了等待,看見了愛情的到來,以及是是非非的消失……

  《是非論愛情》由精神分析的關懷出發,結合了文學的兼容並蓄與哲學的條理分明,兩種特性,構成一部獨特而又屬於任何一個人的「小品」。固然它讓人想起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但它帶給我們更多的勇氣,面對愛情的勇氣。

本書特色

  《是非論愛情》融合了哲學對話錄的思辨與戲劇交談的活潑與機趣,將愛情的精髓,一層層抽絲剝繭呈現出來。

  在精神分析的舞台佈景上,兩個聲音,一正向一負面,巧妙地將人的境況,人與慾望的依存、拉扯、角力,在輕鬆的對話裡鋪展開來。

  愛是什麼?愛,就是自己與自己對話。

  本書於作者九十八歲時出版,不僅是拉維先生的最後作品,也是他贈予世界、贈予愛情的最美好回顧。

一位男士坐在餐廳裡等待。

他的腦海中有「是」和「非」的聲音在爭辯。

是曰:能夠坐在這裡,好幸福!我愛她⋯⋯ 她會來赴約,在她到來之前,我可以想她。

非曰:你非要胡思亂想不可嗎?

是曰:我提早到,就是為了想她啊⋯⋯ 想她的容貌、她的眼眸、她的肩頸、她的雙手⋯⋯ 回想我當時瞥見的一切。

非曰:最好什麼都別想!

是曰:這可不容易!說來奇怪,我們無法阻止自己東想西想,這究竟有何用處?

非曰:問得好!

是曰:答得不好!

非曰:思想⋯⋯ 的用處是⋯⋯ 牢牢抓住!

是曰:牢牢抓住?

非曰:對啊,牢牢抓住正在想的人、事、物。

是曰:好像踩在自己的手上攀高嗎?

非曰:差不多。想,就是自我扶持。

是曰:想她,是要扶持什麼?

非曰:讓「你愛她、她會來」的想法更堅定,因為你其實半信半疑。

是曰:才沒有,我對此毫無疑問。

非曰:如果你不懷疑,就不會去想。你不會在中午的時候想到天還亮著,如果這樣想,就表示有天黑的可能;想著她會來,讓人覺得她可能會爽約。

是曰:真的嗎?「是」會導致「非」?因此,當我在想⋯⋯

非曰:⋯⋯而且你持正面看法時,我採取反對立場。想,就是衡量正反兩面。

是曰:所以想就是秤斤掂兩?

非曰:在字源學上,法文「penser」(想)這個字,正是來自拉丁文的「pensare」(秤重、比較)。

是曰:那麼,想應該是一個三方動作:一方贊成,一方反對,還需要第三方來當權衡利弊。我說是,你說非,那誰來秤重?

非曰:知道了也沒用。

是曰:我會明白想她是對是錯,知道這樣想是恰到好處,還是胡思亂想。

非曰:我們從不胡思亂想,但這不見得表示我們所想之事有份量。聲音最大、佔據最大空間的思想,往往不是最有份量的思想。

是曰:那它的份量從何而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