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跨界思考

作者:黃涵榆
出版社:南方家園
出版日期:2017-08-1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9493819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192頁
開數:14.8 x 21 x 0.96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人文/史/哲視野

定價:NTD$ 300
優惠價:NTD$ 270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黃涵榆

  臺大外文系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哲學星期五」成員之一。

  研究興趣包含附魔、後人類、生命政治、精神分析、恐怖文學等。

內容簡介

當思想對撞—我們對未來不只一種想像

  .不只是拆銅像—關於記憶、見證與寬恕,轉型正義的另一種切入與討論。
  .恐怖主義與全球化時代的政治倫理—哲學如何思考當前恐怖主義的問題?
  .那一年我們一起看的《賽德克.巴萊》—不僅僅是電影,它所激起的歷史與真實性的討論又代表了什麼?
  .「半澤現象」與臺灣公民運動的困境—「加倍奉還」的復仇,其實仍逃不出既有的框架?
  .太陽花運動—我們如何討論,而它又改變了什麼?

  「不務正業」的外文系學者,循著當代西方理論路徑,「闖入」各領域!

  本書收錄作者的演講文稿與會議論文,主題圍繞在「生命政治」、「檔案與見證」、「恐懼與恐怖」與「正義」等範疇,循著當代西方理論的路徑涉入人類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的「傳統領域」,回應臺灣歷史與當下的社會與政治事件—我們現在所處的生命情境。

本書特色

  作者捍衛教師勞動權益、聲援學生校園民主的行動、投入「哲學星期五」的活動與公眾進行思辨及對話,參與實際行動,並將其化為對生命政治、公民運動、恐怖主義、轉型正義等議題的思考。

  這是一本結合思想與行動的著作。

目錄

推薦序 介入的勇氣|沈清楷
推薦序 「例外」的戰鬥姿態|洪世謙
自序
第一講 「販賣恐懼」:生命政治、文化偏執症與後現代情境
第二講 恥辱、見證與生命政治:一些當代理論觀點
第三講 檔案、記憶與見證
第四講 恐怖主義與全球化時代的政治倫理
第五講 邪靈附身—文學想像與理論觀點
第六講 「那一年,我們一起看的《賽德克.巴萊》」:霧社事件的影像與真實的問題
第七講 「半澤現象」與臺灣公民運動的困境
第八講 關於「太陽花運動」的一些隨想
附錄一 鬼魅餘生:以德希達觀點論攝影技術的見證、記憶與救贖政治
附錄二 諸眾、占領、身體展演與生產: 一些安那其的思考

各界推薦

  洪世謙|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星期五」創辦人
  吳豐維|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益中|熱血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 洪世謙|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我們看到涵榆在本書中,如何戮力地、有意識的不再停留於文件蒐集,不再屈從於既有的學科論述規範,而是關注著台灣這塊土地的現實性,以台灣特有的歷史情境、社會力量作為思考、書寫和行動的鬥爭場域。
  涵榆以「例外」作為戰鬥的姿態,思考、回應、撞擊台灣的現實性,作為讀者的我們,什麼是你我姿態呢?什麼又是我們的「例外」呢?

  ◇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星期五」創辦人
  跨界本身除了試圖去融合產生更多的多樣性,它還顯示著一種對體制的僭越、對主流的反抗,進一步也顯示出一種介入的姿態。
  這本《跨界思考》對我而言,呈現的是一種介入的勇氣,讓我不斷反省著人性中幽隱的懦弱,以及自我提醒,我們到底在迴避著什麼?我更願意相信,介入的勇氣,不是因為衝動的熱情或素樸的理想所致,而是在深思之後,面對生命時一種必要的浪漫。

「半澤現象」與臺灣公民運動的困境

日劇《半澤直樹》不論在日本或臺灣都創下超高的收視率並且引起一股文化潮流。在本講次裡,我將「半澤現象」界定為一種糾結了想像、慾望與意識形態矛盾的「癥侯」。我會先針對一些閱聽反應進行評述,接著引述精神分析理論進行意識形態分析,但是我希望能展望意識形態矛盾以外的視野,導引出一些有關正義的思考,連結到當前臺灣的公民運動的情境。

[核心問題]

1.「加倍奉還」只是一種復仇性正義或者有其他深刻的意涵?

2.正義該是「眾聲喧嘩」、「各得其所」?

3.我們到底要追求什麼樣的正義,根本性的社會變革發生的條件是什麼?

我不太清楚用「半澤現象」這個標題是不是很精確。一般的理解下的「現象」,大多指一種極速擴散、廣泛流通的風潮;《半澤直樹》這個電視劇有沒有紅到可以稱為「現象」的程度,我不太清楚,至少我在學校裡還沒有感受到這部電視劇的擴散威力,沒有學生跟我嗆「加倍奉還」,雖然有人因為國科會計畫經費核銷不實被檢察官調查,連研究助理也被捲入,甚至承擔責任,這倒是有點像劇中「有功是上司的,有過是下屬的」那要的企業文化。我想談的半澤現象,也許比較像是把它當作一個出發點,把很多事情問題化,也等於是把和半澤直樹有關的流行風潮,當成一種精神分析所說的「徵侯」。在這樣的基礎上談所謂的「半澤直樹現象」,等於也是要理解觀眾糾結了什麼樣的想像與慾望,同時也暴露出社會內部什麼樣的焦慮、意識形態矛盾、甚至是危機。

本講次中,我會先針對一些《半澤直樹》的閱聽反應進行評述。接著引述紀傑克精神分析理論進行意識形態批判理論,但是我希望能展望意識形態矛盾以外的視野,從這部電視劇導引出一些有關正義的思考,連結到當前臺灣的公民運動的情境。「加倍奉還」只是一種復仇性正義或有其他深刻的意涵?正義該是「眾聲喧嘩」、「各得其所」?或者我們應該有更根本的思考:我們到底要追求什麼樣的正義?目前的公民運動是否有辦法,或者該如何朝向根本性的社會變革?這些都是我要討論的問題。(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