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女性的世界史:理解性別意識與歷史變遷,開啟性別史的新視野

作者:三成美保、姬岡壽子、小濱正子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3-06-0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6267234419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20頁
開數:17 x 23 x 2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人文/史/哲視野

定價:NTD$ 500
優惠價:NTD$ 450
庫存 > 有

作者介紹

三成美保(みつなり みほ)

  一九五六年生,大阪大學博士(法學),研究領域為歷史教育、德國史、法制史、性別研究,曾任日本性別法學會第七任理事長,現任追手門學院大學法學部教授。


姬岡壽子(ひめおか としこ)

  一九五○年生,奈良女子大學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近現代德國史、女性與性別史,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小濱正子(こはま まさこ)

  一九五八年生,御茶之水女子大學博士(人文科學),研究領域為中國史、性別史,現任日本大學文理學部教授、東洋文庫研究員。

譯者介紹

李瑋茹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輔系日本語文學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日本語能力試驗一級(N1)合格。譯有《獨裁的異議》(八旗出版)。

校譯介紹

鄭天恩

  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專職翻譯。譯有《蒙古與伊斯蘭》、《何謂中華、何謂漢》、《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人民解放軍的真相》、《凱爾特.最初的歐洲》、《文明的遊牧史觀》(以上由八旗文化出版)、《海上霸權》、《日本人的界限》(合譯)、《東方直布羅陀爭霸戰》、《珍珠港》、《最後的帝國軍人》、《諾門罕之夏》、《烏克蘭戰場》等書。

內容簡介

★★日本首部對應中學世界史課程的性別史教材★★
★★臺灣108課綱「歷史與性別」領域最佳延伸讀本★★

理解女性角色、性別意識與歷史變遷
從性別觀點出發,開啟性別史的新視野

台灣第一本──全方位性別史「教/學」指南
編者小濱正子親寫「臺灣版序」+中研院女性史權威游鑑明專文推薦

★結合圖像資料與史料文獻 ★多學科的跨領域專業解說
★議題導向的思辨性閱讀 ★從歷史脈絡研究性別意識演變

★開闊視野:多元文化的性別意識演變
以中學世界史脈絡為框架,描繪人類社會及性別意識從古代到現代的演變過程,並且以女性為主體、深入探討女性在歷史變遷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議題導向:問題導向的思辨性閱讀
本書每章結構分為「概說」、「問題討論」及「專題討論」三個層次。以問題為導向的多層次論述,討論不同地區及不同文化的關鍵性別議題,讓讀者迅速了解重點所在。

★專業解說:多學科的跨領域合作
本書由三位長期耕耘女性史領域的學者領頭,邀請多位包括歷史學、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等專家共同執筆,打造跨領域、具備多角度的深度對話。

★豐富細節:多種圖像資料、史料文獻的百科全書
本書在主文論述之外,包含多種時間年表、圖像及史料文獻的解說,豐富的細節如同一部關於女性及性別研究的百科全書。

傳統的歷史書寫往往是透過男性視角所建構,不只忽視女性角色的存在,更缺乏性別觀點下的解讀。因此,要如何跳脫傳統男性觀點,重新書寫一部關於「女性」的完整歷史,便是本書的最大嘗試。從古代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女性的社會角色及地位,在歷史上經歷過什麼重大的轉變?所謂「男女有別」的性別秩序,又如何被塑造出來,並且在世界各地展現出各種不同的樣貌?

《女性的世界史》網羅多位學者專家,結合歷史學與性別研究的跨領域視野,以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為「經」、包羅萬象的世界史知識為「緯」,編織出一幅從女性視角出發、具有鮮明性別意識的歷史圖像,可說是一部理解性別變遷與歷史發展的最佳學習指南!

■為何羅馬帝國的女性大量加入基督教,竟導致家父長社會結構加速崩解?
羅馬帝國的傳統社會結構是建立在男性統治女性的「家父長制度」基礎之上,使得羅馬婦女長期受到壓抑。直到基督教興起後,於西元二至三世紀期間在羅馬帝國境內廣為流傳,其訴諸「神愛世人」的平等教義促使許多羅馬女性紛紛皈依,訴求較平等的婚姻關係,導致羅馬的傳統家父長社會崩解,最終影響羅馬帝國晚期的歷史發展。

■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制度強調血統,女性繼承者得以在此背景下脫穎而出!
相較於其他文化,女性貴族在此背景下擁有與男性相等的繼承權,並且有機會成為掌握實權的女性統治者。比如先後與法國及英國國王結婚、建立安茹帝國的亞奎丹女公爵艾莉諾,或是斡旋神聖羅馬皇帝與梵諦岡教皇衝突、義大利的托斯卡尼女伯爵瑪蒂爾達,她們都是具有高超政治手腕、足以影響歷史走向的統治者。

■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非但沒有改善女性的社會地位,反而強化既有的社會歧視?
歐洲文明隨著科學知識的進步與普及而快速發展,邁入近代文明的黃金時代,卻也同時成為性別歧視的溫床。例如十九世紀的達爾文進化論,從生物學角度解釋男女不只存在生理差異,還因為「性擇」原理,造就女性在演化過程上落後於男性。這樣的科學理論,便成為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社會合理化男女不平等待遇的依據。

■當女性被迫加入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反而促成戰後的兩性政治平等!
在戰爭中全民動員體制的出現,讓女性有機會接觸原本只限於男性的事務,例如各種與戰爭相關的勞動,甚至到前線作戰。因此在戰爭時期,女性更容易受到慰安迫害等性暴力,另一方面也促使許多國家在戰後開放女性參政權,例如一戰後的英國及二戰後的法國,最終實現了男女在政治上的平等。

本書對應日本中學歷史教育的世界史脈絡,打破傳統通史框架,採取議題為導向論述方式,有助於讀者快速吸收,相當適合作為臺灣已施行108課綱下歷史教育的延伸閱讀。再者,本書呈現各種文字與圖像的資料,試圖讓歷史自己「說故事」,也非常適合作為一般讀者的普及歷史讀物。

本書收錄活躍於臺日兩地的女性史學者、也是主要編者之一小濱正子寫給臺灣讀者的臺灣版新序言;另外,本書亦收錄臺灣女性史研究權威、中研院近史所研究院員、暢銷書《日本殖民下的她們》作者游鑑明的專文推薦,為讀者解說本書主旨。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游鑑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學者專家好評推薦

  衣若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盧省言(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教育現場熱情推薦

  朱瑞月(台北市華江高中歷史科教師)
  孔令芝(新北市林口高中歷史教師)
  宋怡慧(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倪心正(高雄市瑞祥高中歷史教師)
  黃春木(台北市建國高中歷史教師)
  黃惠貞(新北市板橋高中歷史教師)

◎8-1,概論⑧歐洲的擴張、危機與性別◎

◆從擴張走向危機

歐洲近代早期(近世)的變化走向為:「擴張」(16世紀)→「危機」(17世紀)→「成長」(18世紀)。而歐洲的「擴張」其實是透過侵略(屠殺)、殖民、通商、傳教、探險等各種方式推進,其與異文化的接觸更促進了人權思想之形成。只是就像洛克的「社會契約論」是以家父長制作為契約主體,而此時的女性並未被納入其中。接下來的「17世紀的危機」,同時也是「科學革命」的時代。由於當時進入小冰河期,氣候變得寒冷,導致瘟疫蔓延、遍地歉收、人口停滯成長。加上接連發生戰爭,人們飽受重稅所苦,因此常常發生動亂、農民暴動,甚至達到女巫審判的高峰期。在動亂中尋求人類理性的自然法則理念來取代神之所在,以及相信人類可以透過發展科學技術來控制自然,這兩件事可說互為表裡關係。最後,其實在歌頌人性的文藝復興時期,在藝術、科學領域均有許多活躍的女性,可惜大多都已被遺忘了。

◆政治與女性

歐洲近代早期女性參與政治的程度,因其身分、地區有所不同。越是自治性格強烈的共和制度都市、國家,在政治上越排斥女性(瑞士各州、德意志帝國都市等)。反之,在權力倚賴血統繼承,非以選舉、提名決定的王國,女性反而能夠登上王位。尤其在絕對專制王政下,只要朝廷越講求要由直系繼承王位,誕生女王的機會就越高。如英格蘭、蘇格蘭、西班牙、瑞典,皆在沒有直系男子繼承時改由女王即位(18世紀的俄國、奧地利亦同)。雖然法國依據14世紀的古老部族法典《薩利克法》,向來把女性排除在王位繼承者之外,但王太后(攝政)、王后、情婦等女性都有一定的政治發言權。

不管在哪一個宮廷,女性的角色都很重要,她們都可參與政治對話。然而參加政治的女性往往會讓男性知識分子心生警戒,所以女王、攝政太后總是費盡心思打造自己的形象。像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在位期間1558~1603年)就扮演與聖母瑪麗亞形象重合的「童貞女王」,成功地塑造了自身形象;反之,積極仿效古代羅馬女神、扮演「母親」形象的攝政太后凱薩琳.德.麥地奇(Catherine de Medici,1519~1589年,左頁圖)卻被指控成一個堪比「暴政贊助者」的女巫,讓她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功績都被這個惡名給掩蓋了。(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