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知識展示重構:博物館建築空間與觀眾經驗

作者:殷寶寧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出版日期:2022-03-1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577326485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88頁
開數:17 x 23.5 x 1.44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藝術

定價:NTD$ 380
優惠價:NTD$ 380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殷寶寧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現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專長領域包含建築與文化研究、文化資產與博物館、性別研究等。

曾任職於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臺副總臺長與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等職務。2017.8至2018.7,任臺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主任。

近年出版專書:《性別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淡水文化地景重構與博物館的誕生》、《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我城故事:大稻埕街區生活書寫》。

內容簡介

博物館作為推動平權包容之文化基礎設施的主體性價值,這麼迷人的世界,有太多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全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於「博物館建築空間再現與文化治理」,第二部分則以「策展空間與觀眾經驗」為討論核心。書中挑選與探討的案例,以博物館場域近十年來的幾項重要發展議題與趨勢,扣連於博物館建築、博物館展示與觀眾經驗這兩大研究主軸。從理論概念出發的探索,期許能更深切地掌握博物館研究相關議題。從現象出發,則意圖在研究方法的層次,找尋更多具臺灣在地特性的博物館發展與探索視角,並期許引發更多對話,共同貢獻於博物館這個如此引人入勝的繁花盛景之域。

博物館是生產與傳遞知識的所在。博物館建築與空間場域共同承擔了這些任務。「展示」的視覺主導體驗過程,慣常地被認知與期待為知識流動的核心,並循此凝結出策展政治及其實踐批判的新興論述場域。博物館建築空間生產根植於社會、文化、歷史、政治與經濟各個面向共同交織,自然也會因此而從建築與空間生產促成博物館的改變。

本書以知識及展示的重構過程為思辨所在。博物館建築與空間生產為切入的知識路徑,以觀眾經驗與策展論述觀察,總結為階段性的紀錄及反思。

「跨領域」(trans-disciplinary / interdisciplinary)一詞為近年經常被提及的價值觀點。所謂的「跨領域」強調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穿透與交會,及其相遇所交織出的、一加一大於一的複相特徵。不僅可能為既有的研究視角,開展出難以預期的碰撞與火花,對既往堅守學科邊界研究場域言,一方面看似鬆動其邊界,帶來未曾想像的新局,但也可能成為更加強化學術邊界差異的對照關係。相較於前述每個學科訴求於明確主體與邊界游移的兩端,「博物館學」的學科本質即具備跨領域的特徵。如此一來,以不同學術理論觀點切入博物館學的迷人世界,既可能如同扮裝變身一般,看到嶄新不同的樣貌;也可能是從本質根底的,思索著博物館可能或應該是什麼。同時,也由於一座博物館從政策的遊說、議定、設置、建立到穩定的日常營運、教育推廣與展覽策劃,以迄於後續的永續經營與發展,其所震盪出的社會服務和輻射效應,對於地方行銷和文化經濟的推展;進而在意識形態與象徵層次上,舉凡國族國家形象建構、原住民文化權的主張、國際文化交流與國家軟實力的表現;一直到期許於博物館對社會變遷的積極回應,及其作為推動平權包容之文化基礎設施的主體性價值等等。如此迷人多樣的世界,有太多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立基於前述含括理論概念、學術價值、實踐意涵與專業實務等各層面的探索意圖,本書綜合了研究者近年來持續探問與挖掘之經驗研究的累積,從階段性地、跨領域視角出發,回歸於對博物館學相關課題的討論;特別是聚焦於博物館學次領域,諸如博物館建築、博物館觀眾研究等研究視角的持續對話。(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