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
已故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為二十世紀歐陸重要思想家、法國「新批評」大師、文化符號學開拓者。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文藝奇葩、最富才華的散文家,於符號學、社會學、文化研究、文本理論、結構主義等領域,皆有傑出貢獻,與傅柯、李維‧史陀、拉岡、德希達、布希亞等巨擘並稱於世。巴特擅長以秀異雅致的文字提煉「文本的歡愉」,發想「作者之死」文學觀,並將流行、時尚等大眾語言,融入當代文化主流,為現代人開啟跨越世紀的認知視窗。巴特的著作和同時代諸多理論思潮皆有交集與對話,但始終保有其獨到之處及個人思想發展上的一致性。一九八○年,巴特在穿越拉丁區大街時...
-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著有《學術這條路:大學崩壞危機下,教師的危機與轉職之路》(大家出版,二○二一)、《社會極化:比較新加坡、香港與臺北》(Social Polarization: Comparing Singapore, Hong Kong and Taipei, Germany: Lambert, 2017);合著有《高教崩壞: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群學出版,二○一五);編有《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第二輯》(大家出版,二○一七)。
-
雷.歐登伯格 (Ray Oldenburg)
美國著名都市社會學家、西佛羅里達大學社會人類學系名譽教授,因為《偉大的好所在》(The Great Good Place)一書廣為人知,終身持續思考相關議題,除本書之外,另外有續作《同慶第三場所》(Celebrating the Third Place)、《品酒的愉悅》(The Joy of Tippling)(附下酒菜食譜)。
-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
社會學家。黑格爾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主持聯合國城市發展與設計委員會。啟發者之一是漢娜‧鄂蘭。《城市不服從》書內的論述基礎,立基於其第一本著作《失序之用( The Uses of Disorder)》。
帕布羅.森德拉(Pablo Sendra)
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規劃學院,規劃與城市設計學系講師。他將學術生涯的知識實踐於城市設計。他是城市設計實踐 Lugadero 與 Civicwise 的聯合創始人。
-
莎拉.查尼(Sarah Chaney)
女王瑪麗情感史中心(Queen Mary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the Emotions)研究員。從青少年時期到三十歲以前,她瘋狂地叛逆,同時暗自渴望成為正常人,直到她過了三十歲,她(大部分時間)才停止擔心這個神話般的理想。除了研究工作外,她負責皇家護理學院(Royal College of Nursing)的公共展覽和活動計劃,偶爾為《對話》(The Conversation)和《心理學今日》(Psychology Today)撰稿,熱愛《X戰警》(X-Men)同人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