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騷動的靈魂
方梓
英國作家瑪姬.吉(Maggie Gee)《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描寫作家安潔拉.蘭姆因將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有一場關於吳爾芙的論文發表,特意到在紐約公共圖書館借調維珍妮亞.吳爾芙的手稿,竟然將吳爾芙從陰間召回,兩人展開了紐約之旅及伊斯坦堡的「吳爾芙」的論文發表。
「時間突然出現了,而我在裡面。」、「我的書來找我」吳爾芙一身污泥赫然出現在圖書館的書架間,安潔拉將她帶回旅館,開始了吳爾芙的二十一世紀之旅,她們去大型書店、獨立書店、服飾店,去看自由女神……。吳爾芙重新認識新世界,從筆電開始,筆電對她猶如時光膠囊。
安潔拉專研吳爾芙的作品,然而作家與作家、...
-
人要將經驗到的事化做自己的一部分,必須將這些經驗組合進自己的世界觀中,也就是化為自己可以接受的故事。──河合隼雄
心理治療是一門無法以科學方法進行觀察、診斷的工作,它重視「人際關係」,是在關係的進展中,幫助人「創造他們的故事」。因此如果要理解「人」,「故事」顯然是一門顯學,而追溯久遠前的故事,更能看見人類上下千年的樣貌,獲得跨越時間、地域的洞察。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平安時代是日本文學的黃金時期,許多作品都對人們的生活型態與思想有精彩深刻的描繪。本書將討論平安至鎌倉時代的多部經典,從中探索人類靈魂與意識的發展變遷,看見隱藏在故事中「貫穿古今」的奧祕:
§ 竹取物語...
-
等待了半個世紀,這本曾經震動了黑人世界和歐美知識份子的經典名著《黑皮膚,白面具》,中譯本終於問世了。
談到後殖民論述,絕對不能不提到法農(Frantz Fanon)。法農出生於法屬西印度群島,中學時代移居法國,並進入里昂大學攻讀醫學和心理治療。原本,他熱切認同法國的一切,但法國同胞卻因他的膚色而歧視他;痛感於黑人的被迫害與非人化,他參與編輯黑人學生報,發出不平的憤怒之聲。一九四○、五○年代第三世界獨立運動的風潮,更刺激他思考被殖民者的存在處境,他以過人的洞見及創意,運用精神醫學這項探索人類深層心靈的分析工具,將壓抑、認同、發洩、人格扭曲等概念,擴大到集體的殖民與被殖...
-
遙遠的涼山彝族,有一套「死給」的傳統:將某些情況下的自殺,認定為一種「他殺」,細膩規定所有「死給你看」的人,到底性命值多少──死者可以得到哪些賠償?雙方家族又需要如何回應?無論是言語或肢體衝突、夫妻失和、離婚受阻、家庭失和、偷竊欠債、名譽恢復,通通能適用。例如:彝族女性有強烈的尊嚴,正所謂「人死是一天,羞恥是一世」,若在公共場合不慎放屁出聲,必須以「死給」替家族洗刷聲譽。
此外,因死者的身分,以及選擇赴死的方式不同(如:吊死、服毒、投岩、投水或使用刀具),償付的方式也會不同。
另一方面,一經「死給者」宣告,只要自殺成功,死者家屬就可以到「被死給者」家中打砸...
-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英國小說家、散文家之一,也是文學史上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出生於倫敦書香世家,父親為十九世紀研究維多利亞時期的著名作家、編輯萊斯利‧史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也因而家中時常有文人名士來往。自幼耳濡目染,聰穎且善感,非常年輕時便展現出眾的寫作才能,和姊姊結交許多文友,形成了當時倫敦最富盛名也最具影響力的藝文小圈圈「布魯姆斯伯里」(Bloomsbury Group)並在其中扮演要角,對二十世紀初期的英國文化影響極深。其中成員包括著名小說家E. M. 佛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