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我妹妹的畫像:波娃素描母親生前二十八天 ────張亦絢(作家)
敘述從一九六三年十月某日開始。波娃人在羅馬,住巴黎的母親跌了一跤。從書名我們會知道,紀事終點,毫不令人驚奇的,將是母親的死亡。然而,我們還是止不住地驚奇——在最後的日子裡,發生了那麼多事,那麼多變化,還有,當然還有,是波娃在這份書寫中,呈現的剔透與力道。如同相信此生堅不流出——但終究最忍不住的一滴,奪眶而出的淚珠。
如果波娃今天還在世,她已經超過一百一十歲。當她在四十歲出頭時出版《第二性》時,較為眾所周知的七〇年代女性主義風潮尚未成形。波娃本人先是以作家出道,同時以與沙特同居但拒絕婚姻的反叛形象成為二十世紀的一種迷因...
-
珍奈‧溫特森(Jeanette Witerson)
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1960年1月,被溫特森夫婦收養,在小城阿克寧頓長大。養父是工廠工人,養母為家庭主婦。家裡只有六本書,包括一本聖經和一本《亞瑟王之死》(Morte d'Arthur)。讀到《亞瑟王之死》,開啟她閱讀和寫作的熱情。
養父母希望她長大後從事傳教工作。可是她後來進入女子中學,十六歲離家出走,一邊打工一邊讀書並申請大學。然後愛上一個女孩。遇到一位老師收留。一年後,取得牛津大學入學許可。進入牛津後,從姓氏字母A的作家開始閱讀,立志讀遍英國文學,直讀到Z字頭作家為止。
大學畢業,進劇場打工。23歲撰寫第一...
-
自序
另一種生命
兩年前的四月開始,我就沒有剪過頭髮了。髮尾披散著,漸漸往腰際的方向伸,每天出門前,髮圈拿著就紮起馬尾了。仔細想想,台灣的男生在留長髮的比例上,還是要比一頭俐落短髮的少。身邊留長髮的男性朋友就那幾個,我也是第一次留長,然後就一路留下來了。開始留長的那段時間,還感受不到生活有什麼改變,但留到一定的長度後,週遭的人就好像覺得很新奇一樣,見到我便首先關注我的頭髮。我身在這樣的髮型之中,看他們用「對長髮的認知」來解釋他們對我的感覺,我在想,人也許很需要用經驗,來指認眼前的事物,在給了一個定義以後,便不會再對突如其來的陌生感到不平衡。
在家裡,見到...
-
陳薇真,1985年次,汐止人,現居台北中山區林森北路。東海大學哲學系畢,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肄業。在千禧後流行音樂、獨立音樂與網路都會愛情流行出版物下長大。曾為低收入戶、無業、約聘建檔人員等,以及如髒話般的非政府組織。曾於國內文化研究年會、女學會年會等投稿多篇相關研討會論文,並投入跨性別政策、社群組織與文化倡導。
-
前言
我竟然寫出第二本書了。
其實寫《診間裡的女人》寫到一發不可收拾,編輯也聽故事聽到一發不可收拾,所以《診間裡的女人》在收稿時,有幾篇內容,就依照書的走向和規劃,放到第二本書來。
《診間裡的女人》是許多女人內在衝突的故事,《診間裡的女人2》則是女人和外在環境的疏離。
實習時協助換藥的那個病人,我們沒看過他的妻子;來產檢的那個經產婦,我們找不到她的老公;昏迷的那個年輕產婦,原來是不被祝福的小家庭;帶原HIV的病人,醫療單位能避就避,連在我們照顧的過程中也必須幫她避開別人;而獨自面對生子壓力的女人、遠離都市資源的產婦,總有一種手伸不到她身邊的感覺。不斷尋求卻無法得到解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