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結構:人們渴望刺激與認可,以填補生活中的空檔
我們已經有明確共識,撫摸嬰兒以及對成人施予與之相當的象徵性待遇(認可),都具有生存意義。那問題是,接下來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人們互相問候完要做什麼(無論其問候是口頭說一聲「嗨」,還是持續數小時的東方禮儀)? 在「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之後,接下來便是「結構渴望」(structure-hunger)。青少年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互相問候)接著,你要對她(他)說什麼呢?」不光是青少年,對很多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社交中斷、一段沉默、空白的時間更令人不舒服(這個時候除了說:「你不覺得今晚這片牆特別直嗎?」 ,再也找不到更有趣的話題)。人類的永恆...
-
3.李媽媽的女兒出嫁了
第二少女中途之家
一九九○年八月,因應案主緊急庇護需求,名為「勵馨之家」的第二少女中途之家開辦。一九九一年間,北市社會局轉介一個急迫需要安置的個案。勵馨社工員玥好前往評估,發現那是家內性侵,所以女孩的家已不再安全,這位女孩亟需一個替代性的溫暖家園。
「我們第一次評估這種類型個案,對於家內性侵議題也不熟悉。那位女孩對父親有情感轉移的問題,把自己當作父親的小情人。那時候的我們並不確定,是否有能力服務這種類型個案。我也擔心這個個案和雛妓的案型很不同,兩者混在一起不知道會不會有負面的結果?」最後玥好並沒有接下這個亂倫案的轉介安置。
勵馨園的工作人員必須審...
-
貝芙莉.英格爾(Beverly Engel, LMFT)
貝芙莉.英格爾是一位具有執照的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執業經驗超過三十年,個案多以童年及成年受虐的倖存者為主,自身亦為童年受虐受害者。除了影響甚鉅的《愛他,也要愛自己》(心靈工坊),其他著作包括《不讓心受傷:如何走出精神虐待的陰影》(The Emotionally Abused Women)和《情緒的療癒》(Healing Your Emotional Self〉。
-
根據統計,每60分鐘就有一起性侵案發生,
受害者有65%是18歲以下的孩子,
72%的加害者是熟人。
這些壞人利用信任接近孩子,
並利用孩子的恐懼,幫他們保守「秘密」。
孩子若沒有從小建立保護身體的觀念,
很容易身陷危險、孤立無援。
本書以寫實的情境、對話與應對原則,
幫助孩子認知危險、劃出身體界線,
並提供遭遇性侵害的求助資源,
也幫助家長做好保護孩子、相信孩子的工作。
越早學會保護自己,越能遠離危險,
因為壞人永遠不會嫌孩子太小!
小潔的叔叔是爸爸、媽媽的好朋友。叔叔喜歡小潔,小潔也喜歡他。爸爸沒有買給小潔的東西,叔叔都會買給她。媽媽不給小潔吃的糖果,叔叔...
-
在香港,「家庭暴力」一詞廣泛被應用。若將「家庭暴力」一詞分拆理解,當中的意思包括「家庭」與「暴力」。「家庭」是指有家庭成員的關係,如親密伴侶關係、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等;但「家庭成員」是指有血緣關係、親密侶伴關係,抑或是同一屋簷下的親屬關係?而居於同一屋簷下的非直系親屬的暴力,又應否視作家暴?而非居於同一屋簷下、但曾有親密關係的又可否視作家庭成員?至於「暴力」,泛指不恰當的虐待性行為;最普遍的認知包括身體、心理和性方面等多種形式的虐待;但經濟上的操控或遺棄,應否算作一種虐待性行為?就上述的疑問,似乎並不能直截了當地給予一個肯定的答案,當中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