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序
如果讀者跟我一樣,只逛實體書店,卻又因為怕吵怕擠不愛久待,每每極限已到,看到限量新書,立馬就會購物癖發作,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了結帳, 先入手再說,回家再慢慢細看。若然,那麼展讀此書之時,愛貓的人不曉得會不會十分錯愕,原來這書不是寫貓,也不是側寫貓,雖然書名三個字裡有兩個字明明是貓。
書名訂作《貓非貓》,其實是為了誠實以告。畢竟這本書無法分類,套用「花非花,霧非霧」的句型,當然也暗示著「夜半來,天明去」的貓影貓蹤。
生性多癮又多控,改不來也戒不掉,只好順著癮頭走,奢望他人包涵我的 控發作。生物控的我,感謝父母家人包容,從小愛養各種小動物。但現實生活中,始終只養了...
-
導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他的安娜普納!
詹偉雄(meters山岳文學書系總策畫)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他的安娜普納。
There are other Annapurnas in the lives of men.
——莫里斯.赫佐格(Maurice Herzog),一九一九~二〇一二
你曾經喜愛喜馬拉雅山嗎?喜愛他,但是恨她。
Did you like the Himalayas? Liked him, hated her.
——英國關於懦夫的俚語(Idiom of Coward)
每年至少要爬一座山,⋯⋯因為那種快感,因為那必然會引發的歡...
-
推薦序
吳俊宗
這是一本難得的通俗書,很值得推薦給臺灣讀者。內容深入淺出,卻兼具廣度和深度,適合中學以上的讀者閱讀。
國內介紹藻類的書不多,而這本書從介紹藻類的多樣性開始,闡述其在自然界及未來的角色,讓你大開眼界。不僅能正確地認識藻類,更可瞭解人類如何賴它為生,目前如此,未來可能更甚。
對大部分的國人而言,藻類是一群約略知道,卻很陌生的綠色生物。書中介紹這群早在約三十億年前即出現於地球的藻類,原本生活於水中,後來逐漸演化出可以適應陸地生活的構造,於是演變成各種綠色植物。作者茹絲.卡辛吉先從藻類的生物學開始,介紹其多樣的外形和各群藻...
-
專文推薦:關於一份思想遺產的遺囑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葉浩
根據傳記作家伊莉莎白.揚.布魯爾(Elizabeth Young-Bruehl)的說法[1],鄂蘭本人認為《過去與未來之間》(Between Past and Future)是她寫過最好的一本書,能有繁體中文版的問世堪稱一大盛事,畢竟她是公認的二十世紀最具遠見與影響力之政治思想家,其藉言說與行動所留下來的遺產不隸屬特定的國家,而是人類共同的遺產。而這也是本書的主要訊息之一,因為鄂蘭意圖告訴生活在現代世界的你我:過去那些曾指引人們並賦予他們力量來因應未來種種挑戰的思想與文化傳統已經中斷,幸而人類的歷史長河底下埋藏著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