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1928年出生在德國萊比錫,於2021年5月5日逝世於基爾。從1964年至1980年持續發表了五部十冊的《哲學體系》(System der Philosophie)為其一生的代表著作,並奠定了以「新現象學」(Neue Phänomenologie)為名的哲學學派。他是新現象學的創始人,也是「新現象學學會」(Gesellschaft für Neue Phänomenologie)的精神領袖。若從「新現象學」學派的主要論述看來,學派也可稱為奠基於施密茨諸多關於「身體」的核心論述,所開展出的「身體現象學」學派。
本書包含了身體現象學的理論和實踐...
-
魔鬼從來沒有離開他的舞臺,自中世紀以來,一直與歐洲社會緊緊交織在一起,並伴隨社會的所有變化。
二十世紀,舉凡電影、漫畫、廣告……等,在在都把魔鬼從他藏身的各個角落中拉了出來。我們無法否認魔鬼對文化、文明的影響;請聽!魔鬼的腳步聲漸漸近了……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對魔鬼有所了解,知道一些支配魔鬼的規則。魔鬼不只是宗教的魔鬼,它也是人類文化中的陰暗面,是從十字軍東征到星際爭霸以來,歐洲文化向全世界散播美好理念的反命題。
本書全方位探究西方的魔鬼想像:
第一章 介...
-
近距離與遠眺
張亦絢(作家)
賀淑芳的〈十月〉講日本女人菊子十歲被賣到山打根,愛上從基隆去的牧師。時間是孫中山革命的年代。或許因為我留意過相關歷史,小說讓我驚豔無比。在「聖與非聖」、「潔與不潔」中的梭巡,絲毫不做作,那真是功力──儘管小說可能有點晦澀。賴香吟早期偶也晦澀,我也不覺得不妥──有些東西就是晦澀保得住濃郁──有天突然就敞亮了,也有敞亮的好。過去的賀淑芳也並不掉入文藝腔,但還是保有不少書面語的特質。《蛻》令人感覺是巨大轉折。以往只是內容的野性不羈,這下在語言上也放開了。活得不得了。有時甚至感覺到人物就在面前呵氣,非常血肉之軀。
強烈的生命氣息──使用這種熱燙風...
-
人生如此短暫,短到沒有時間爭吵、道歉、怨恨、責怪。
時間只夠我們去愛,而那也只有僅僅一瞬間。
──馬克.吐溫
讓我們用一個問題來開頭:如果要你現在做出一個人生的選擇,能讓你走向通往健康與快樂的未來,那會是什麼?
你會選擇每個月多存一點錢嗎?轉換職涯跑道?還是更常旅行?哪一個選擇最能確保,當你在人生盡頭回顧時,會覺得自己活了美好的一生?
一項2007年的調查以Y世代為對象,問他們最重要的人生目標為何。76%的受訪者說,賺取財富是他們的首要目標。50%的人說,贏得名氣是一大目標。經過十多年,在Y世代經歷成年生活更久之後,又有兩項調查問了相似的問題。這一次...
-
葛倫.麥當諾(Glenn McDonald)
軟體工程師、演算法設計師、音樂布道者,曾任全球最大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的資料鍊金師(Data Alchemist)近十年。自1990年代起,他便是最早也是最具影響力的資料探索者之一,致力於利用資料深化我們對音樂的集體與個人體驗。他在美國新創音樂智慧資料庫回聲巢(Echo Nest)的工作,促成了2014年Spotify的收購,也讓他正式進入串流音樂的世界,成為影響5億樂迷收聽習慣的演算法核心人物。他的網站《噪音一把抓》(Every Noise at Once)建構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全球音樂類型運算地圖,並持續推出各種探索音樂與喜悅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