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鼎獎、台灣文學金典獎得獎作《等路》台文進化
由洪明道親自譯寫,台文版收錄華文版〈村長伯的奮鬥〉、〈虱目魚栽〉、〈等鷺〉、〈Siat-tsuh(シャツ)〉、〈路竹洪小姐〉五篇小說,另外新增一篇小說〈巖仔〉。
洪明道以台南到岡山的「地方」創作,原本雅氣的文字,翻譯台文後,仍保留了小說的詩意與氛圍。〈村長伯的奮鬥Tshuan-tiúnn-peh ê hùn-tàuf〉由村長伯仔的故事講起,村長伯仔用人唯才,目色真好,面對對頭的烏西,看伊按怎選舉和開大路;勇伯在〈等鷺Tán-lōo〉中保護烏面抐桮(黑面琵鷺)的湳仔地,地方角頭卻以「開路是媽祖婆的指示,不可違抗」這句話壓制;〈巖仔...
-
給心在他方、曾經或正旅居異鄉,以及將遠行者的安頓之書。
華文界第一本直視「全球遊牧世代」生命經驗的書寫。
「在臺灣以外的地方,平淡地、普通地生活,不在我們的想像範圍之內。
這本書記錄了許多像這樣因為把一處新的地方住成了舊的,而對我產生連貫意義的細小事物。」──陳偉棻
出國八天,十二天,一個月,總叫人依依不捨地想,再待久一點就好了,下次要規畫更長的假期。
然而,不斷延長旅外的時間,到了極限,是否就是落地生根?想像中帶著滿腔抱負跋山涉水的跨國冒險,其盡頭,或許也只是就地安身立命的庸庸碌碌。
到達與啟程,開箱與打包,適應與陌生,輾轉與安頓,反覆...
-
第一次,我發現了我在世界的身分──一個亞洲女人。
頭一次,在我的生命中,我不需再跟亞洲女人這個鬼魅似的身分抗辯。
「亞洲女人」。
——落後的、邊緣化的、被壓迫的、陰柔的、未開發的、被殖民的、傳統的、屈辱的、苦難的、包袱的、努力現代化的。
每一個詞彙都含有新與舊的對立、不同價值的掙扎,聞上去都充滿悲憤而絕望的氣味。亞洲女人,邊緣中的邊緣,弱勢中的弱勢。「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東方才一直是西方觀看的對象。」
但,真的是這樣的嗎?誰來觀看?誰來定義?又是誰來描繪?
胡晴舫在亞洲較頻繁地旅行時,逐漸看清這...
-
作者簡介
房慧真
七○年代生於台北,長於城南,台大中文系博士班肄業,重度書痴與影癡。曾任職於《壹週刊》、《報導者》,獲調查報導新聞獎若干。著有散文集《單向街》、《小塵埃》、《河流》;人物訪談《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報導文學《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合著)。數次入選年度散文選,以〈草莓與灰燼─加害者的日常〉獲2016年度散文獎。
相關著作:《草莓與灰燼(限量作者親簽珍藏版)》
-
地景是文化地理學的核心主題,過去三十年是這個領域前所未見的豐盛時期,迸生了一連串影響深遠的地景解讀。本書首度匯集這些原本彼此分離的地景研究傳統於一處,以批判的視角綜合檢視。
本書主張,地景內蘊的張力是地景研究創造性和生產力的來源,激發出地景地理學的新學說。作者細膩剖析各傳統對於地景的理解和定義,回顧了不同地景思考的研究成果、寫作型態與案例,探掘這些研究取徑背後深層的哲學立場和政治議程,並依序檢視了地景的經驗性與唯物論取徑、視地景為「觀看之道」的理解方式、地景文化的論述,以及晚近的地景現象學。本書同時也強調地景研究的跨學科性質,在文化地理學之外,更點評了藝術史、考古學,以及視覺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