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書快訊

  • 赤地之戀【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在滿目的荒蕪中, 唯一不變的,是她孤注一擲的愛情。 張愛玲:我只希望讀者們看這本書的時候, 能夠多少嗅到一點真實的生活氣息。   他擁抱著她,這時他知道,   只有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是有一種絕對的安全感,   除此以外,在這種世界上,也根本沒有別的安全。   只要有她在一起,他什麼都能忍受,什麼苦難都能想辦法度過。   他一定要好好地照顧她,照顧他自己,   他們一定要設法通過這兇殘的時代。   大學畢業生劉荃響應政府號召,到西北農村參加「土改」,對同行的女孩黃絹產生情愫。兩人意氣昂揚地投身運動,卻發現改革的旗幟掩不住殘忍的燒殺擄掠,唯有彼此相依,才聊以慰藉。然...
  • The Mermaid's Tale
    If the mermaid doesn't swim back to the sea, but instead goes ashore, she will learn to walk on two legs. Perhaps, she will even learn to dance...... In her early thirties, Summer lives alone, jobless. Her only passion is ballroom dancing. Too old to turn professional, she is, nevertheless, an ex...
  • 身體與情緒:施密茨新現象學及其發展
    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1928年出生在德國萊比錫,於2021年5月5日逝世於基爾。從1964年至1980年持續發表了五部十冊的《哲學體系》(System der Philosophie)為其一生的代表著作,並奠定了以「新現象學」(Neue Phänomenologie)為名的哲學學派。他是新現象學的創始人,也是「新現象學學會」(Gesellschaft für Neue Phänomenologie)的精神領袖。若從「新現象學」學派的主要論述看來,學派也可稱為奠基於施密茨諸多關於「身體」的核心論述,所開展出的「身體現象學」學派。 本書包含了身體現象學的理論和實踐...
  • 魔鬼的歷史
    魔鬼從來沒有離開他的舞臺,自中世紀以來,一直與歐洲社會緊緊交織在一起,並伴隨社會的所有變化。 二十世紀,舉凡電影、漫畫、廣告……等,在在都把魔鬼從他藏身的各個角落中拉了出來。我們無法否認魔鬼對文化、文明的影響;請聽!魔鬼的腳步聲漸漸近了……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對魔鬼有所了解,知道一些支配魔鬼的規則。魔鬼不只是宗教的魔鬼,它也是人類文化中的陰暗面,是從十字軍東征到星際爭霸以來,歐洲文化向全世界散播美好理念的反命題。 本書全方位探究西方的魔鬼想像: 第一章 介...
  • 蛻
    近距離與遠眺 張亦絢(作家)   賀淑芳的〈十月〉講日本女人菊子十歲被賣到山打根,愛上從基隆去的牧師。時間是孫中山革命的年代。或許因為我留意過相關歷史,小說讓我驚豔無比。在「聖與非聖」、「潔與不潔」中的梭巡,絲毫不做作,那真是功力──儘管小說可能有點晦澀。賴香吟早期偶也晦澀,我也不覺得不妥──有些東西就是晦澀保得住濃郁──有天突然就敞亮了,也有敞亮的好。過去的賀淑芳也並不掉入文藝腔,但還是保有不少書面語的特質。《蛻》令人感覺是巨大轉折。以往只是內容的野性不羈,這下在語言上也放開了。活得不得了。有時甚至感覺到人物就在面前呵氣,非常血肉之軀。   強烈的生命氣息──使用這種熱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