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當代左右之爭、地緣張力與霸權消長
統合政治經濟學與歷史社會分析的關鍵視角
當人們談論全球化時,常以為自己正經歷某種嶄新時期:疆界開放、人員與商品自由流動。但綜觀歷史,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的爭論從未間斷。全球化真是新現象嗎?本書指出,推動或限制全球資本主義的力量,實可追溯至五百年前成形的「世界經濟」。世界體系理論的「長時段」視角揭示:今日的變局,不過是全球分工進入經濟循環中另一個過渡階段。
過往研究多以單一國家為分析單位,卻難揭示資本主義的本質。其實,資本主義的行動者並非僅限資方與勞方,而是鑲嵌於跨國間的不平等交換中。「核心」掌握高利潤的龍頭產品,「邊陲」則從事低利潤的勞...
-
個人化、生活與愛的方式
現代男女身不由己地追求正確的生活方式,
嘗試同居、離婚或契約婚姻,
努力調和家庭和事業、愛情與婚姻、
新的母職與父職、友情與交友。
這種趨勢蔚為風潮,且無中止的跡象。
我們可以說這是在階級鬥爭之後的「身分鬥爭」。
「為什麼你要跟這個男人结婚?」在麥可.康尼翰的小說《世界末日的一戶人家》一書中,一位女兒這麼問著她母親。「你難道從不擔心自己可能犯下長久的錯誤,就好像失落自己真正生命的軌道,甚而做了一個永遠無法把轉的改變?」她母親對這問題揮了揮手,好像要趕走隻一直在旁邊嗡嗡煩人的蒼蠅一樣,她手上的蕃茄醬閃閃發光。「我們從來就不去想這種偉大的...
-
前言:死亡的記憶何其遙遠——在21世紀避免戰爭的方法
廖咸浩(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在他的名作〈荒原〉(“The Waste Land”)開頭前幾句是這樣說的:
四月是最殘酷的季節,讓
丁香從死寂的土地中冒出,將
記憶與愛欲混合,以
春雨將遲鈍的根芽擾動。
本詩寫於二次大戰後,以這些詩句啟首所反映的是,即使在春雨陰影仍糾纏不去。然而,人是健忘的。在2022年2月24日,還未等到春雨開始擾動死亡的記憶,新的死亡已經開始了:俄烏戰爭點燃了21世紀的第一把戰火。與任何戰爭的開始一樣,雙方都有充分的理由:一方反侵略...
-
本書從人性的概念出發,博採不同領域的視角,探討AI的發展。其議題涵蓋全面:從AI如何影響到人對自身定位的本體思考,到社會各個面向受到的衝擊,到AI是否自己會有類似人性的條件,皆有觸及。在AI相關的人文社會研究成果中,可謂首見。
-
平井美津子
生於大阪府。畢業於立命館大學文學院史學系日本史專業、奈良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課程。擔任大阪府公立國中教師,大阪大學、大阪公立大學和立命館大學的兼任講師,也是「孩子與教科書大阪網絡21」事務局長,以及歷史教育者協議會會員。著有《上一堂「慰安婦」的課》、《教科書與「慰安婦」問題──持續向孩子們教授歷史事實》、《原爆孤兒──聽見「幸福之歌」》、《舊金山的少女像──面向有尊嚴的未來》、《教育敕語與道德教育──為何是現在》、《面對生活困難的孩子──建立比羈絆更寬鬆的連結》。與人合著有《百科全書:太平洋戰爭與孩子們》、《戰爭孤兒的戰後史》第一卷及第二卷、《不走觀光路線的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