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精選書展

  • 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失當下的歷史
    我們仍必須心甘情願為一個關於未來的人類學而寫。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這句話出自《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A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Vanishing Present)第二章的一個很長的註腳。它貼切標示了這本書內在的問題意識:在全球化殖民與後殖民情境中,一個抵抗性的「未來」還有可能嗎?如果有,足以造就這種「未來」的能動力又位於哪裡? 讀者首先應該知道的是,這並不是一本打高空的「純理論」著作,而是一則有著高度倫理-政治參與的干預主義文本(inter...
  • 知識的不正義:偏見和缺乏理解,如何造成不公平? Epistemic Injustice: Power and the Ethics of Knowing
    作者簡介 米蘭達.弗里克 MIRANDA FRICKER   英國哲學家,現任紐約城市大學研究中心哲學教授,亦為謝菲爾德大學兼任哲學教授。她在獲得雅各森研究獎學金後,獲得牛津大學的博士學位,之後又取得倫敦大學英國國家學術院博士後獎學金。直到2012年,她都擔任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審稿人和哲學系主任,研究領域包括倫理學、知識論和女權主義哲學。2016年當選為英國學院成員。   弗里克最有名的是她對「知識的不正義」的探索,在她2007年出版的《知識的不正義》一書中,弗里克認為,除了女性和少數群體所面臨的社會或政治不正義之外,還存在著一種不正義,叫做知識的不正義,這種隱而未現的不正義...
  • 移動 Mobility
      移動性,是我們據以生活和理解世界的一種關係   作為一本「概念書」,《移動》以跨學科取向爬梳了環繞「移動性」(mobility)的豐富理論與研究,並點評對該主題有所貢獻的重要作者及思想家。不僅追溯「移動性」如何在地理學內部發展成關鍵概念,更廣泛觸及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都市規劃、文化研究等領域的相關討論。本書由四個主題章節構築而成,分別討論意義、政治、實作及中介。各章皆內含三款專欄:   ★「關鍵概念」專欄   聚焦於移動性研究裡最具影響力或重要性的概念。可充當延伸詞彙表,用以解釋和萃取出關鍵術語的意義。諸如「觀光客的凝視」(tourist gaze)、「遊牧主義」(nom...
  • 人權讀本-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
    總序:跨學科的人權研究   人權教育的推動在台灣雖然已經行之多年,但相關的教材、書籍依然很難找到。現有的資料大部分是譯介國外的著作,攸關本土議題的人權論述卻是屈指可數。究其原因,主要和「人權」概念的不夠普及有關,尤其經歷超過四十年的威權統治,權利意識薄弱,即使文獻論述涉及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仍然習慣以督促個人或團體自求多福,而非訴求國家盡到人權保障之責。另一方面,即使著作涉及人權議題,但通常不會將其論述關連到「人權」,而是將權利的議題僅僅放在憲法保障之基本公民權的層次,而非作為人必須享有的權利。公民權的享有指的是:擁有權利的個人受到侵犯時可以援引這個國家的法律來保障他們的權利。因此,公民權...
  • 人權讀本:公民與政治權利篇
    轉型正義與人權保障:導讀/陳瑤華 六○年代一群德國高中生興高彩烈到法國鄉間騎腳踏車旅行,途中在一間農舍前的空地休息。大家七嘴八舌地暢談一路上的見聞。突然農舍的女主人開門走出來,請求她們離開。她的家人全都在奧史維玆集中營的毒氣室中喪生,既使過了十多年,仍然無法忍受德語交談的聲音。 這一群年輕人並沒有參與納粹的恐怖統治,為甚麼必須承受過去極權統治所帶來的後果呢?被稱為「納粹」是德國人的原罪嗎? 德國哲學家雅斯培認為罪責有很多種,既使沒有直接參與,仍然有消極、間接使之可能的責任。再者,就算過去曾經參與反抗希特勒的陣營,也必須面對受害者家破人亡、無法止息的傷痛;以及這個無可挽回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