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被創造的疾病:近代中國女同性戀論述之轉變(1920s-1940s)

作者:許維安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23-03-22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6267187203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184頁
開數:14.8 x 21 x 0.96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性別研究

定價:NTD$ 280
優惠價:NTD$ 252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許維安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性別史,著有〈拆解異性戀規範:近代中國同性戀史研究回顧〉、書評〈動員傳統:英國第一波動物捍衛運動-評Li, Chien-hui (2019). Mobilizing Traditions in the First Wave of the British Animal Defense Movement.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內容簡介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婦女運動鼓勵女性走出家庭,在公共領域擁有職業、婚姻的選擇權,衝擊了父權社會下的性別結構與異性戀規範──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女學生提倡自由戀愛,「拉朋友」的風氣甚至認為同性之間的情誼相較於異性戀愛更加高貴、純粹,也開始有女同性戀情侶公開表示同居、不婚的決定。

  基於「強國強種」的救國心理,部分知識分子對女性不再理所當然地屬於家庭一事感到焦慮,以潘光旦《馮小青:一個影戀的研究》為濫觴,他們過濾掉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加本特(Edward Carpenter)、靄理士(Havelock Ellis)性別論述中對於同性戀成因的解釋,直接將同性戀視為一種「好發於女性」的疾病,晚婚、不婚都是心理問題導致,只有透過婚姻與生育才能治癒。

  在此背景下,1932年陶思瑾、劉夢瑩的同性情殺案震驚社會,在媒體輿論、社會認知、學術論述交互操作之下,拉朋友不再是被歌頌的愛之昇華,女同性戀被視為是「自我戀」的結果,成為一種禁忌的、不健全的、反常的──性心理疾病。

  本書以性心理學中的「同性戀(homosexuality)」概念為核心,分析20世紀上半葉,西方性學論述傳入中國後,知識分子如何有目的性地取捨、轉化和理解。陶、劉一案又如何造就了女同性戀的「疾病化」、「汙名化」?最後成功地將女性綑綁在婚姻、家庭、生育的框架之中,繼續順從而無聲地活著。

得獎紀錄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5號

目錄

出版緣起
謝辭

第一章 緒章
一、前言
二、研究回顧
三、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 同性情慾的疾病化:以潘光旦筆下之馮小青為例
一、再創歷史敘述:才女馮小青
二、挪用科學新知:精神分析學與自我戀概念
三、影響大眾讀者:出版社策略與讀者回饋
小結

第三章 同性情慾去病化之困境:加本特與中性論之翻譯與傳播
一、加本特思想與《愛的成年》之引介
二、低聲呢喃:中性論的翻譯特點
三、情感與疾病之爭:《同性愛問題討論集》
小結

第四章 同性戀概念之女性化傾向:從陶劉慘案到《性心理學》譯註
一、友情還是愛情?陶劉慘案前後的女性同性情誼變化
二、權威競爭再起:變態心理學與同性戀成因之爭
三、不存在的天生同性戀:以潘光旦譯註《性心理學》為例
小結

結論
徵引書目

第二章 同性情慾的疾病化:以潘光旦筆下之馮小青為例

二、挪用科學新知:精神分析學與自我戀概念(節錄)

潘光旦進一步提供「科學」知識,佐證並強化傳統社會對女性的壓迫,挑戰過往明清文人對於小青之死的解釋。潘光旦透過性科學知識,解釋馮小青患有自我戀,因此才會有種種怪異行為,例如不改嫁、時常顧影自憐、死前為自己繪製畫像等。潘光旦以精神分析學的角度,改變曾被解讀是崇尚愛情的行為,賦予疾病的色彩。但,〈馮小青考〉並未對科學理論有系統性的介紹,重心是放在歷史考證上。

直到1927年,潘光旦將〈馮小青考〉擴寫成《小青之分析》時,才增添完整的理論內容,加強精神分析的完整性,讓新的寓意更真實可靠,亦有「科學」的依據。又,1929年再版時,修正書名為《馮小青:一件影戀之研究》。再版內容雖然不變,但從書名的異動得知,潘光旦越來越將重心放在科學論述上,而不是歷史考據。在《小青之分析》,潘光旦便指示讀者,這本書的趣味便是在透過西方知識看中國,他認為「好西洋鏡必不患拆穿,使拆穿矣,亦愈拆穿而愈有味也。請以此種態度讀小青何如?」《小青之分析》一書改變原先以文學批評的取徑,亦即引用《近代文學與性愛》,而是直接摘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以及精神分析學家巴魯(Trigant Burrow, 1875-1950)“The genesis and meaning of ‘homosexuality’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problem of introverted mental states”。此援引資料的變化,展現潘光旦更加重視精神科學。